沒有奇蹟,只有十年。
文字 |張靜波
日本人,匆匆忙忙!
不久前,索尼汽車總裁當眾抱怨:中國有軌電車沒有技術,只會讓顯示屏花裡胡哨。
另一位大佬豐田章男(Akio Toyoda)幾年前曾出人意料地表示:電動汽車越多,二氧化碳就越多。
日本車老闆們的言論傲慢自大,夾雜著更多的恐慌。
[中國車,改天再說]。
100多年前,馬車夫們也有同樣的傲慢。
在倫敦的街道上,當汽車第一次出現在街道上時,他們看著這個咆哮著從他們身邊呼嘯而過的怪物,冒著煙,大聲笑了起來:
沒有馬蹄聲的汽車不叫汽車!
然而,在短短十幾年內,他們就從歷史中被淘汰了。
在日本汽車大亨的虛張聲勢下,他們掩飾不住對新事物的恐慌。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這種恐慌對於日本汽車行業來說,顯得格外殘酷,刻在骨髓裡。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汽車工業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成為日本經濟的基石和日本人民的驕傲。
但這種榮耀將在2023年受到中國人的攻擊。
相關資料顯示,今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達到491萬輛它超越了日本,首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僅從數量上看,我們的出口量似乎比日本多出不到50萬台,但可怕的是增長趨勢。
從2008年到2020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十餘年徘徊在50萬到100萬輛之間。 但自 2021 年以來,它一直在以極快的速度比賽3年增長近5倍!
下圖生動地反映了對手遭遇的寒意。
2021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連續超過南韓、德國、日本三大汽車大國。
2021年也是電動汽車爆發的起點。
過去三年中國汽車崛起的最大驅動力是電動汽車。
比銷量增長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對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控制。
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顯示,中國在電動汽車產業鏈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在下圖中,紅色柱代表中國,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在原材料、鋰電池和整車生產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特別是,中國在世界上生產了3 4個以上的鋰電池,而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之一。
強大的產業鏈為中國電動汽車技術研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疫情三年來,全球產業交流經歷了短暫的中斷。 直到2023年,秩序恢復,歐美汽車行業巨頭們突然發現:
曾經鄙視的中國車企重生了!
2023年,在上海車展上,日本車企代表跪在地上,用捲尺丈量紅旗汽車的尺寸,讓不少人感嘆。
就在十年前,我們還在仰望西方汽車公司。
當時,中國汽車工業雖然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但要突破西方對發動機、變速箱等傳統燃油車的技術壁壘仍然很困難。
短短十年時間,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車企成為西方學習的物件。
自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Carl Benz)製造第一輛汽車以來,世界汽車工業在過去100年中經歷了風風雨雨和無數次權力更迭。
然而,就像中國汽車一樣,在短時間內,如此戲劇性的逆轉可能是第一次。
沒有奇蹟,只有十年。
任何奇蹟,都在一瞬間的表面其背後其實是十年甚至幾十年的長期工作。
看不清的人,總以為奇蹟是瞬間的,也習慣於在看問題的時候思考。
2024年初,當汽車在世界一飛沖天時,你憂心忡忡地寫了一篇文章,為希愛力算了一筆賬:
在與華為聯手的五年裡,希愛力遭受了150億元......的鉅額虧損
這表面上是希力的吶喊,其實是中國電動汽車燒錢模式的問題,卻完全忘記了:
特斯拉連續 17 年虧損,直到 2020 年首次盈利! 在此期間,馬斯克一直在生死掙扎,數次瀕臨破產。
如果你想戴一頂皇冠,你必須承受它的重量。
全球產業鏈的發展,尤其是汽車、半導體等重資產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場晚宴,而是一場血腥的戰爭。
撇開時間和前期成本,只關注短期利潤,顯然是行業最大的誤區。
三星半導體在首次盈利之前經歷了 13 年的虧損,在此期間它失去了所有股本。
後來,在90年代和本世紀初進行了兩次自殺式的反週期投資後,他擊敗了對手,登上了世界的寶座。
中國的光伏產業,在過去的20年裡,也經歷了無數殘酷的產業週期、損失和損失,才從世界第一的今天推出。
高鐵在成為中國製造的名片之前,曾因為投資大、虧損大而受到很多人的質疑。 如今,大家享受著高鐵的便利和高效,再也沒有人爭論這個話題了。
與光伏、高鐵一樣,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絕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場遠距離的戰略攻堅。
早在1992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向全國提出了前瞻性建議:
跳過汽油和柴油,直接去電車!
這個建議對於當時還是個蹣跚學步的中國來說太超前了。
正因為如此,直到多年後,它才真正變成了具體的行動。 《麻省理工學院評論》(MIT)系統梳理了中國電動汽車崛起的歷史。
本文認為,中國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源於乙個共識:
在內燃機創新方面,中國永遠無法超越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傳統汽車製造商。
2001年,中國**採取措施投資相關技術。 電動汽車被列入五年計畫和“863”重大科技專項。
六年後的2007年,曾在德國奧迪工作了十年的汽車工程師萬剛被任命為科技部部長,中國的電動汽車按下了油門鍵。
自2009年以來,中國**開始向電動汽車行業提供財政補貼。
在政策的大力支援下,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開始騰飛。 首先,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在電池和整車方面取得了突破。
隨後,在2014年,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
在此期間,中國的電動汽車面臨著很多質疑。
2011年9月,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論壇上,比亞迪遭到了所有人的轟炸,一些專家憤憤不平“國家在電動汽車發展上如此激進,比亞迪是負責任的! ”
言下之意是,比亞迪已經將汽車行業引向了電動汽車。
會場外,對電動汽車欺詐和鉅額損失的批評層出不窮。 當時,比亞迪和電動汽車行業四面楚歌。
談起這段歷史,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哽咽哭了好幾次。
儘管一路走來十分艱難,甚至悲慘,但王傳福和他的工業夥伴們堅持了下來,沒有放棄。
終於,2023年電動汽車的爆發來了。
如今,比亞迪已經成為世界十大汽車製造商之一,賺了很多錢。 作為造車新力量的代表,理想也首次實現了盈利。
就連被嘲笑五年鉅額虧損150億的希力,也大幅增加營收,即將迎來一季度盈利拐點。
〔偉大的奇蹟才剛剛開始〕。
雖然中國的電動汽車將在2023年爆發,但屬於它的奇蹟可能才剛剛開始。
汽車電氣化只是上半年智慧型是未來的終極目標。
2月初,華為文傑正式推出不依賴高精度地圖、可全國開通的無地圖NCA智慧型駕駛輔助功能。
在此之前,大多數廠商的智慧型駕駛技術都是根據地圖推廣,在少數城市開放。
華為率先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智慧型駕駛技術。
為歐美服務了幾十年的中國汽車工業,從來就沒有多少話語權。 直到比亞迪、理想、華為的出現。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汽車的電動化,而是智慧型駕駛技術的恐怖迭代速度。
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汽車智慧型駕駛技術正在突飛猛進。 根據華為裝置BG首席執行官於成東披露的資料:
華為ADS20 現在可以每 5 天迭代一次。
在上海車展上,外國車企驚嘆於中國車企在疫情三年後取得的進步。 今天,中國汽車工業在智慧型駕駛技術方面的進步是以天來衡量的。
事實上,即使是比亞迪這樣的新貴電動汽車,在一開始也沒有為可怕的迭代速度做好準備。
就在一年前,王傳福曾說過:無人駕駛才是!
一年後,比亞迪積極擁抱智慧型駕駛技術,投入了4000多名工程師,幾乎是行業內最大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
有些人努力成為第一,而另一些人則堅持舊觀念。
不久前,一家傳統車企負責人給國產新能源汽車潑了一盆冷水:人們(外國品牌)還沒有開始,他們在觀望,尋找最好的時機。
言下之意是,一旦跨國汽車公司採取行動,它們將用它們在世界上擁有的資源和市場來碾壓中國汽車公司。
這沒有錯,但它忽略了乙個更重要的點:
如今,汽車行業的競爭不再是單一的資源和市場PK,而是越來越像消費電子行業
技術迭代的速度。
在這方面,造車新勢力幾乎是對舊勢力的降維打擊。
日本索尼汽車公司總裁川西泉(Izumi Kawanishi)的話,生動地代表了汽車製造的傳統思維。 他曾經在乙個公共論壇上抱怨:
中國有軌電車沒有技術,只會讓顯示屏花裡胡哨。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汽車製造商實際上是全球電動汽車行業最早的先驅之一,日產聆風再次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電動汽車。
在自動駕駛領域,日本車企實力也很強,擁有大量技術專利。
然而,堅持傳統的燃油車和造車思維,最終在電動汽車時代埋沒了領先優勢。 直到不久前,豐田章男還在炮擊有軌電車:
未來,電動汽車最多隻佔30%,其餘市場將分為混合動力車、氫燃料車和燃油車!
面對這一掌摑,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31輛6%。最近兩個月,滲透率超過40%。
輕舟已經越過了萬山!
不久前,工信部會同多個部委正式發布首個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國際標準,標誌著我國自動駕駛汽車進入了以L3和L4為代表的新階段。
在汽車電動化的上半年,中國車企已經創造了乙個奇蹟。
而在情報的後半部分,中國車企更大的奇蹟或許才剛剛開始。
完——歡迎關注【中商桃羅】,了解人脈,閱讀桃羅的傳說。
保留所有權利,無私密**
網際網絡上 *** 的一部分
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