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年幼離家回國”,機緣巧合下,他坐上了父親的驢車,但他們並不認識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2-12

“當我離開家回去時,家鄉的聲音沒有改變,我的鬢角也減少了。

當孩子們不認識對方時,他們會微笑著問客人來自哪裡。 ”

這是何志璋在唐代的《歸鄉娃娃書兩歌(上)》,只有幾句話,卻用盡了“小離家”的悲哀。

近年來,**經常報道一些叛逆少年離家出走的新聞,原因無非是“厭惡學校”、父子矛盾等。

1935年,剛滿12歲的延安男孩王福之也離家出走,距今已近20年。

1954年,王福之有機會回到家鄉。

當時,王福之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第115師師長。

王福志將軍。

王福之“離家出走的少”的故事,寓言傳奇。

1935年,王福之在陝北會見了劉志丹領導的工農紅軍。

王浮之發現,紅軍官兵說話和藹,買賣公平,不欺負人,這與“**”完全不同。

王福之有參隊的想法,但軍隊絕對不會接受乙個12歲的孩子入伍。

於是,當王福之瞞著家人報名參軍時,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撒了謊。

當負責徵兵的紅軍幹部問他年齡時,王福之毫不猶豫地回答:“17歲! ”

當年的徵兵手續不會像現在這樣嚴格,聰明的王夫之輕而易舉地加入了紅軍的行列,被分配到了“共產黨青年營”。

入伍後不久,王福之就立下了軍功。

在一次戰鬥中,王福之用長矛飛鏢活捉了一名國民黨士兵,還繳獲了一支百分之九十的新步槍。

抗戰期間,16歲的王福之成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政委黃克誠的下屬。

在一次戰鬥中,第 3 師繳獲了一輛日產自行車。

王福之立刻愛上了這輛自行車,一有空就練習騎車。

黃克成將軍。

師長黃克誠目光短淺,行軍打仗很不方便,所以自行車就派上用場了。

每當行軍匆匆忙忙時,王福之和警衛排長輪流充當黃克誠師長的“司機”。

讓王福之終生難忘的是,在他的“專車”上,黃克誠不僅給他講了無數革命真理,還教會了他很多戰鬥經驗。

幾十年後,王夫之仍然記得當年的事情,他不止一次對人說:“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老首長的教誨。

解放戰爭期間,王福之先後擔任營長、作戰科科長、副團長、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福之先後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師長、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參謀長、副司令員,總參謀部作戰部副主任、司令員,山西省軍區司令員, 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王福之被授予上校軍銜。

1964年,王福之晉公升為少將軍銜。

在漫長的戰爭歲月裡,王福之經歷了百戰百戰,經歷了無數生死考驗,其中最危險的一次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

1952年8月,王福之任志願軍第115師師長,這一天,王福之在山洞裡的總部被美軍炸彈擊中。

轟隆一聲**後,幾名戰友當場死亡,王福之和另外兩名戰友被埋在碎石堆中,動彈不得。

好不容易從瓦礫堆裡爬了出來,王夫之發現洞口已經被炸石封住了。

山洞裡的空氣越來越稀薄,王福之拴著一根線。

彭先生得知情況後,立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救人,活著見人,死見屍!

工兵連的士兵立即展開救援,但30多個小時後,仍然沒有找到任何人。

就在大家都感到絕望的時候,工兵連的指揮官看到兩隻蒼蠅從瓦礫堆裡飛了出來。

老** 抗美援朝。

挖! 快速挖掘! 這裡有人! 工兵連長高興地喊道。

大家努力掃障,終於救出了奄奄一息的王福之等三人。

經過幾天的治療,王福之和另外兩名同志已經脫離了危險。

據說,在“隧道事件”之後,王福之不再驅趕蒼蠅,更別說拍蒼蠅了,回國後也再也沒有把蒼蠅拍放......他的家

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麼辦:作為軍人,王伏之毫不留情地殺了無數敵人,怎麼能對蒼蠅不動手。

只有了解“隧道事件”的人才能了解原因。

王福後來開玩笑說:多虧了兩隻救命的蒼蠅。

1953年5月7日,王福之從朝鮮回到祖國,進入南京軍校學習。

王福之終於走出了充滿火藥的戰場。

這時,王福之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家鄉的親人。

這一天,王福之帶著一名警衛員,高高興興地坐上了回老家的火車,踏上了回家的路。

相較於當年的“離家出走”,王福之這次的回國也算是“回家”了。

王福之當時已經是解放軍的師長了,從古至今,他的家鄉村里從來沒有人當過這麼大的“官”。

不過,解放軍師長王福之袖子上一陣清風,他用積攢的零花錢買了糧食,準備送給家鄉的親戚和鄉親。

這次回老家,王福之不想驚動縣領導,所以沒人來接站。

下了火車後,距離老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福之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平時,王福之肯定會帶著侍衛走回家,可是這一次,他帶了幾大袋糧食,能怎麼辦?

王福之等人剛出火車站,正好看到乙個趕著驢車的老頭路過。

王福之要搭便車,老爺子一言不發,就讓王福之和侍衛上了驢車。

驢車馱著三個人和幾大袋糧食,在路上緩緩前行。

一路上,王福之和老家的老爺子聊了起來。

老** 抗美援朝。

老爺子不是乙個健談的人,一路上,王福之問了很多關於家鄉的事情,老爺子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四個字——“是”和“不是”。

不過,老爺子對王夫之的話極為敏感。

王福之說:“我已經快20年沒有回家了,也不知道家裡現在過得怎麼樣。 ”

老人攔住驢子,轉過頭,傷心地說:“我兒子離家快20年了,不知道他現在是死是活? ”

王福之大驚失色,連忙問老爺子:“你兒子離家的時候多大了? 他叫什麼名字? ”

老人說:“我兒子離家時只有12歲......”

老爺子隨口說出了兒子的名字,這讓王福之嚇了一跳——那是他的昵稱!

王福之淚流滿面,喊道:“爸爸! ”

老人愣了一下,立刻回過神來,老人淚流滿面,一時說不出話來。

年幼離家時,王福之只有12歲,多年來,王福之雖然時常想起老父親,但近20年過去了,父親的容貌變得模糊不清。

同樣,父親小時候也只有兒子的印象,眼前的解放軍軍官居然是他的兒子,這讓老人又驚又喜若狂。

父子倆在這樣的情況下重逢,王福之也感慨萬千。

父子倆眼裡含著淚水看著對方,沒有太多的言語,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是眼裡含著淚水笑著,激動不已。

王福之急忙落車,扶著老父親坐上驢車,善解人意的侍衛接過韁繩,駕馭著驢車,緩緩向著回家的路疾馳而去。

王福志將軍(左)。

這不是**演繹的故事,更不是作者編造的軼事,而是真實的往事。

當時,這樣的真實感人故事還有很多。

許多熱心的年輕人“年紀輕輕就離家出走”,投身於革命,甚至死在戰場上。

在此,讓我們向那些昂首挺胸、流下鮮血的革命前輩們致敬,也向那些養育他們、默默獻身於革命事業的人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關問題答案

    年輕人離開了家,老大回來了

    早年離家出走的經歷,對乙個人的成長和人生軌跡有著深遠的影響。也許是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和諧,也許是因為個人性格的叛逆,也許是因為對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逃跑,這段經歷都會在乙個人的成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對我來說,離家出走是乙個突然的 衝動的決定。那時候,我正處於叛逆期,對家庭生活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