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的概念都是錯誤的。 教科書上說,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 金融產品種類繁多,包括銀行、保險、信託等。 金融涉及廣泛的學術領域,包括會計、金融、投資、銀行、保險、信託等。說到金融,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乙個高高在上的詞,“豪華西裝”、“豪車”、“超豪華寫字樓”等形象組合會立刻浮現在腦海中。
但事實上,這些本質上是“金融”爪牙,甚至是獵物。
為什麼它們也是獵物? 這需要從商品成本和流通兩個環節入手。
剔除技術、規模等非財務影響因素,商品的成本和溢價最終由商家和分銷商在各個層面的成本和溢價和利潤、品牌溢價、廣告溢價、流通溢價和品牌利潤組成。
例如,假設一輛寶馬汽車售價75萬元(不含稅部分),其中:
鋼材、橡膠、塑料等各級原材料經銷商的成本和溢價(含設計費)共計10萬元。
品牌價值,一種無形資產,佔20萬元。
廠家在廣告上花費5000萬元,假設年度計畫是**500輛車,相當於每輛車的成本是10萬元。
汽車流通過程每個階段的成本和利潤為50,000元。
品牌所有者的成本和利潤為30萬元。
最終,這款車的總成本可能不到30萬元,但消費者需要以成本價的250%購買。
汽車等大件物品就是這樣,但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為什麼不是這樣呢?
日常用品和電子產品也具有類似的特性,例如手機、電腦和服裝。
不同品牌的手機,即使使用者定位和軟硬體配置完全相同,但因品牌不同,**也不同。 iPhone和小公尺手機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當涉及到日常用品時,如衣服、床上用品等。 大眾紡織品的低成本是有目共睹的,但由於營銷、品牌等虛擬價值的存在,原本的廉價**變得過於高貴,導致紡織品從日常產品變成了赤裸裸的金融產品。
金融應該被定義為一種虛擬的產品,沒有真正的價值,但質量非常好。
人們的日常消費遠高於商品主體,二手商家去除了大部分金融溢價成分,使商品更大程度地回歸本質,這也是發達國家二手市場發展的原因之一。
在這裡,腦先生號召大家齊心協力,理性消費,消除泡沫,共創美好新市場! 教官說,乙個火花就能點燃草原之火! 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