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隨著崇禎皇帝朱友真上吊自煤山,歷時276年的明朝終於在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中落下帷幕。
南明政權雖然在朱友松等人的領導下存活了20年,但與過去的南宋相比,南明王朝的地位和影響力並不相同。 有人會問,同樣在外來入侵之下,明朝為什麼沒有南宋那麼平?
這是因為明朝的滅亡與其晚年的腐敗統治密切相關。 明末農民起義的大規模爆發,主要源於人民的生計困難和難以忍受的絕望。
因此,明朝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悲慘的王朝之一,李自成、張顯忠等人的起義幾乎將老朱家的子孫全部滅亡。
為什麼社會對明朝末年朱家的後人如此憤慨? 為什麼當時會有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回顧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共同的目標無非是土地和糧食。
事實上,作為乙個傳統的農業民族,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大多數人民,只要有土地耕種,有飯吃,就不會選擇造反。 從歷史上看,農民起義基本上是在無家可歸、無地無糧的極端條件下被迫造反的,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末期的農民起義起源於陝北地區,該地區以土地貧瘠、環境惡劣著稱。再加上稅收的增加和強迫勞動,在發生饑荒時很容易引起騷亂。
李自成和張顯忠這兩位親自推翻明朝統治的領導人,是第乙個在陝北發動起義的人。 其中,李自成出身為驛兵。 他之所以背叛明朝,是因為當時朝廷削減了驛站的資金,使他這樣的郵遞員難以謀生,被迫加入農民起義。
與李自成類似的情況,在明末全國各地都發生過。 這不禁讓人深思,明朝末年的社會,為什麼會淪落到這樣的地步? 為什麼農民沒有土地可以種,郵遞員起義?
這必然要引入明朝末年社會的乙個主要主流階層——朱姓王室。
朱明王朝與前朝的皇室親戚和貴族不同,其數量龐大,在崇禎時期達到百萬,而明朝的人口在鼎盛時期只有五六千萬。
這些王室後裔享有特權,不必工作,享有既得利益。 明朝社會要承擔起養活百萬皇室的責任,壓力不言而喻。
如此眾多的皇室貴族間接導致了老百姓的土地流失,因為任何乙個王朝末期,土地兼併都是極其嚴重的,尤其是在明朝。
在古代,皇室親戚和大臣經常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通過分封和圈地來獲得大量土地。 當福王朱長勳成為藩屬領地時,他得到了大量肥沃的土地,這些土地往往來自老百姓的自耕田地。
他們甚至會採取借貸、徵用等手段,強行從老百姓手中奪走土地。 當時,徐傑這個權勢滔滔的大臣,也憑藉自己的身份,讓徐家成為上海松江地區最大的地主,這或許也是“徐家匯”這個名字的由來。
明朝時期,實行軍屯制度,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同時軍隊為了糧食安全,只能繼續吞併更多的農田。
這也導致了皇室和貴族,下至地主和士紳開始瘋狂地吞併土地,其中王室通過建立王室村莊,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土地佔有者。
作為交換,數以萬計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為了勉強維持生計,一些農民只能成為地主的佃農,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被迫成為流浪的“流離失所者”。
據不完全統計,到崇禎時代,明代社會流離失所的人數已達600萬,相當於每10人中就有一人。
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有的在街上乞討,有的從事偷竊,有的甚至選擇掉進草叢中與朝廷對峙,這無疑是明末最大的社會動盪。
人口增長和土地兼併成為明末流離失所問題的兩大主要原因。 這種現象在封建社會中很常見,是社會性質的必然結果。
畢竟,在王朝初期,戰爭導致人口減少,土地重新分配,往往被稱為“繁榮”,因為在這個階段,每個人都有一塊耕地,誰會想造反呢?
在社會逐漸走向穩定,人口自然增加的同時,土地生產力並沒有提高,但可能會出現像明朝那樣嚴重的土地兼併,這意味著整體糧食生產力會下降,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就會加劇, 而一旦矛盾超過臨界值,農民起義就會爆發,這是封建社會固有的弊端。
事實上,明朝末年就是按照這樣的劇本發展起來的,而在明朝後期,恰逢“明清小冰期”,世界經歷了氣溫下降、極端天氣頻發的階段。
當天災和人禍同時襲來時,農民別無選擇,只能拿起鋤頭反擊,這種氣候條件最終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對於這些叛軍來說,他們最討厭的人或許不是紫禁城裡的崇禎皇帝朱友真,而是那個在鄉下撈百姓、侵占土地的朱姓皇室。
在明朝末期的農民起義中,朱氏後裔成為憤怒農民報復的首要目標。 據統計,近二三十年來,在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中,有數十萬姓朱王室被殺,許多人被迫改姓。
明朝末年,人民對朱明王朝的失望和憎恨,導致傅王朱有松和桂王朱友郎都無法維持南明王朝,至於“反對清朝,復明朝”的口號,也只是少數明朝遺物的口頭主張。
明朝的滅亡雖然殘酷,但無疑是失去民心自作自受,朱明王朝的終結者不是李自成,也不是自家,而是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