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崔小晗 主編:徐彥 顧問:毛新宇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舉行了第五次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投入了100多萬兵力,相互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為什麼志願軍在當時進入朝鮮後發動了這次最大規模的攻勢? 1951年4月,“聯合**”號再次到達北緯38度線,中朝兩軍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提前發動了第一次戰鬥,戰役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五次戰役。 在攻勢的兩個階段,志願軍都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未能很好地實現預定的戰略意圖,最後遭受了挫折。 通過這次戰役,中國志願軍獲得了參加韓戰以來最重要的教訓,最終對韓戰的前景和現代戰爭的特點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在第四次戰役期間,軍委和志願軍司令員已經在準備進行大規模的戰役反擊,以扭轉當時的被動局面。 4月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在金華附近的上甘嶺村召開黨委擴大會議,研究競選計畫。 **說明:“我們現在被迫撤退,在下一次戰鬥中,我們將按照***的指示消滅敵方幾個師,粉碎其登陸計畫,重新奪回戰場上的主動權。 "
鑑於第四次戰役志願軍“不成效”的教訓,特別是兵力不足,**軍委在當時後勤保障所能保證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動員部隊到朝鮮。 2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3、第19兵團、第47兵團和一大批新組建的特種部隊相繼進入朝鮮,國內部隊增派的12萬兵力(其中大部分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全部抵達,朝鮮人民軍也進行了整編擴員。 4月,中朝兩軍在朝鮮戰場的兵力達到130萬人,其中志願軍95萬人(作戰部隊77萬人,後勤保障部隊18萬人)。 4月,有15名中國軍隊進入朝鮮,第一線的11軍隊共計5480,000人。 加上人民軍第一線的三個軍團,前線作戰部隊總兵力已達近70萬人。 當時,朝鮮的敵方地面作戰部隊總數為34萬人。 志願軍司令員見自己的部隊實力空前強大,在數量上比敵人有很大的優勢,對戰役寄予厚望,計畫在進攻的第一階段殲滅敵軍5個師(包括美軍3個師),向北緯37度線推進。 鑑於新軍進入朝鮮的準備工作倉促,**曾向**軍事委員會建議將戰役推遲到5月初。 但是,由於最近在日本的美軍組建的第16軍已經在朝鮮沿海登陸,為了避免同時在兩條戰線上作戰,決定先打敗正面敵人,然後再攻擊登陸敵人。 4月22日晚,中國和朝鮮軍隊的14軍隊(包括人民軍的3軍團)開始沿著200多公里寬的戰線同時進攻。 部隊按照正面突擊與戰術分圍相結合的預定作戰原則,採取多鉗聯合打擊、穿插向前的辦法。 第 9 軍和第 39 軍首先擊潰了前線的南韓陸軍第 6 師和美軍第 24 師之一**,將敵人的戰線分為兩部分。 利用勝利,東西線的中國和朝鮮軍隊攻擊撤退的敵人,在持續七天的攻勢的第一階段中,整個戰線前進了70至80公里。
4月29日,第19軍團到達漢城北郊,朝鮮人民軍第3、第9軍團和東線也向北緯38線以南推進。 然而,美軍不再放棄首爾,而是將大部分火炮推到首爾的街道上,形成密集的火力網路。 此時,志願軍自己攜帶的糧食和彈藥基本耗盡,**毅然決然地決定停止進攻,去休息。 雖然第一階段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據統計,只有2個敵人被消滅以30,000人,不可能有組織地消滅敵人的乙個團,只能形成一條橫推線。
第一次攻勢結束後,東線由南韓陸軍的六個師防守,因為大部分美軍都集中在西線。 中朝聯合師決定將主力部隊調往東線。 5月16日晚,中朝兩軍共13個軍(包括中國人民志願軍9個軍和人民軍4個軍)發動了第二階段攻勢。 西線第19軍對漢城進行了佯攻,以吸引美軍主力。 中央方面軍第3兵團進行**突圍,切斷了敵人的東西戰線。 作為主要攻擊方的第 9 軍和朝鮮人民軍開始在東線分工包圍南韓 (ROK) 軍。 進攻開始時,由於傍晚的突破、夜間的縱深滲透、黎明前的嚴密包圍,以及進攻部隊的勇敢,脆弱的南韓軍隊迅速崩潰。 從5月16日到5月21日,經過三天的連續進攻,中朝兩軍在東線普遍推進了50-60公里,在敵方戰線上開啟了乙個大缺口。 然而,在突破敵人的縱深後,部隊不得不停下來等待三天的補給,美軍的乙個師和南韓陸軍的乙個師在短短十幾個小時內行軍了100多公里,迅速填補了缺口。 此時,中朝前線的大部分軍隊已經沒有了糧食,部隊長途跋涉非常疲憊,無法取得戰役的勝利。 志願軍首腦決定春攻到此結束,主力調往北緯三十八線以北,在下一場戰鬥中重複反擊。 5月22日,中朝兩軍開始北上撤退,許多部隊癱瘓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勝利後的小隊。 這時,美軍總司令李啟偉認為,該中隊已經進攻了五天,根據他對中隊“肩部後勤”能力的計算,糧食彈藥基本用完了,於是他投入了待工的美軍7個師作為主力,連同南韓陸軍共13個師, 在各條戰線上發起反擊。敵人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隊”,在飛機掩護下,迅速沿公路穿插到志願軍縱深,後續部隊跟進進行包圍。 志願軍第12軍、第27軍各被敵人截斷,隨後英勇突圍與大軍會合,只有第180師因領導不力而因自身混亂而損失慘重。 5月27日之後,中國和朝鮮軍隊部署了8個軍隊來阻止整個前線的進攻。 同時,**指示準備在後方建立三道防線,並將第20兵團從該國調入朝鮮,準備等待敵人深入後再發動大規模反擊。 此時,“聯合**”在反擊中的損失也非常嚴重。 “再一次,敵人用空間換取時間,並能夠帶著他的大量部隊和補給品安然無恙地逃脫,”里奇韋爭辯說。 “6月10日,”聯合**“命令整個戰線進入防禦狀態,第五次戰役到此結束。
第五次戰鬥歷時50天,據中朝雙方統計,共殲滅敵軍8人20,000人,850,000 (750,000人)。在戰役的後期,當部隊撤退時,有 20,000 人失蹤。 戰鬥結束後,宋世倫向志願軍黨委轉達了他對第五次戰役的看法,認為這場戰役是“匆忙”、“更大”、“更遠”的。中央軍委、志願軍總司令部通過總結第五次戰役的經驗,重新思考了原有的戰略眼光、戰役指導方法和戰術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全軍現代化建設下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