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北方向行駛所見的冬季節奏是由霧、雪和冰瀑等不同形式的水組成的。 能夠在一天內感受到霧、雪和冰,是一種難得的幸運和享受。
出了福陰高速公路,進入312國道,進入永壽縣永平鎮,當你看到遠處道路兩旁山坡上的霧凇時,也許是因為溫度公升高,霧凇沒有連線,有些地方是光禿禿的莊稼,有些地方已經融化了樹上的霧凇。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來來往往的霧凇更是激起了車內人的興趣,就像看到心中的仙女一樣,若隱若現,追逐的念頭在心中不斷積累和發酵。
霧凇俗稱掛樹、冰花,是飽和水蒸氣遇上冷凝,被譽為冬天的靈魂。 南北朝時期,宋琛編《詞林》說:“冷氣如珍珠,陽光不見,齊魯稱霧凇。 “霧凇的形成需要足夠的水蒸氣,低溫在0以下,海拔適宜,環境接近風平浪靜,低溫水蒸氣直接凝結或過冷液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形成乳白色不透明沉積物。 由於沉積物的形狀不同,分為結晶霧凇和顆粒霧凇,結晶霧凇是由過冷霧(水蒸氣)0下方的迎風物體形成的,顆粒霧凇是由冷卻霧與冰面和水面之間的飽和水蒸氣壓差蒸發形成的。
因為霧凇,冬天乾燥蕭條的樹木有一種浪漫的味道。 霧凇連成碎片,彷彿是油畫家剛剛畫的油畫顏料,顏色並不驚豔,但分明是生命之作,靈魂的氣息不知從何而來。 車子越往北走,霧凇帶來的靈魂氣息就越濃。 有人說靈魂分散在多維的時空裡,也有人說靈魂停留在有思想的人的意識中。 霧凇所代表的冬日靈魂活在你面前:“最初懷疑的霜凍,反覆懷疑的迷霧。 玉刨飛揚,金燦燦的吐了出來。 “乍一看,我以為是霜,但顯然比霜暖和得多; 當我再看它時,我以為是霧,但它顯然比霧透明得多。 一陣風吹來,飄飄灑落的意境,如飛舞的細玉片,如出水口的白花,無窮變幻豔,魅力四射。
車上翠屏山橫樑上,霧凇更密,道路兩邊連片,有整整20分鐘的車程,“瓊樹的錐葉如切,瑞樹開得冷不香”,由外到內壯觀誘人, 然後從內到外,不由自主的欽佩,是這種心理的外化:“霧凇!! 連續的霧凇簡直太棒了! ”
動情欣賞車窗外的霧凇,讓人不禁想起遠處的山村,山村被籠在霧凇中,不像雪一樣白,是帶有浪漫內涵的淺灰色,卻清澈無灰暗,凸顯......優雅,自由,自由,自由“瓊林玉樹乾淨無瑕,溫柔地把冷煙送到家裡。” 深吸一口氣,陶醉地閉上眼睛,一首曲《我的小山村》從遙遠的地方飄來,深林中,木屋的火光,濃濃的茶酒,霧凇醉人,濃郁的家鄉意境。
走到武陵寺樓的山上,白雪皚皚,整個山坡上裝飾著千風永珍,平日樸實的樹木花葉妖嬈多姿,山間層層疊疊,層層翠屏廣場上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樹,像北方老人一樣被雪斑染紅,雖然身軀已經彎曲,但在雪和陽光的映襯下,卻展現出歲月的魅力與智慧。 透過白雪皚皚的樹枝,通往武陵寺塔樓的牌坊增添了幾分韻味,不是高大突兀的感覺,反而與後面的山峰極為相稱。 牌坊前的雪是不可缺少的裝飾,就像一首歌的段落,或者是一幅水墨畫的空白。 綿延的台階,在白雪的掩護下,是當季特有的味道,玉階和銀樹不見僧人,武陵寺被毀無鐘。
*《永壽縣志》記載,武陵寺,因位於永壽縣南部,俗稱南廟,始建於北魏平陽元熙年間,曾多次改建。 只是不知道武陵寺所在的武陵山,究竟是以山命名,還是以廟命名,這武陵山和陶淵明的《桃花泉》中的武陵山,不知道有沒有關係。 牌坊上的現代對聯是:“進門拾台階找塔影,帶綠爬山找虎蹤。 “是直截了當的風格,不管是尋找武陵寺樓,還是尋找虎跡,都需要沿著眼前的台階一步一步地爬上去。
山路不崎嶇,是比較舒緩的節奏,緩緩攀岩,枝樺滿玉葉。 在兩條山路相繼轉彎處,有一座雕樑彩繪建築的亭台樓閣,額頭上的名字叫虎山亭。 隨行的黃先生問道:“胡先生不是說這座山的名字叫翠平山嗎,為什麼到處都是虎山亭? “走到湖山二閣,一切都解決了。 亭子裡有兩塊石碑,一塊是**23年(1934年)的石碑,正面刻著**乙個令人敬畏的“老虎”字,小字描述了十七路軍特勤營二團奉命修路時,得知這裡有武陵寺塔遺址, 而繞道流虎山的事蹟被轉移了,虎山就是翠平山,因為側**山像老虎,所以叫虎山;背面的銘文是捐財捐糧財的宜興牌位,題詞由營長王承志和永壽縣長齊雲時書書寫; 一是重建武陵寺的銘文,碑的年代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正面的銘文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武陵寺的建立,修繕年代,二是寺院各殿的規模和形式,三是寺院建成時的大致情況, 周圍環境,李光宇寫,舒丹,劉建天寫;背面的銘文是清代武陵寺重建時捐錢的人的名字。
我喜歡東山下雪後的雪,喜歡柔和紅光中的銀山。 “雪賦予了山景獨特的魅力。 每一棵草和樹,乙個亭子和乙個台階,一座塔和乙個場景,都有詩意的味道,隨意剪裁,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山水畫。 胡女士感慨地說:“我以前在哈爾濱上學,每天在雪地裡散步,除了冷之外,我什麼都感覺不到,但眼前的雪景太誘人了。 ”
雪給冬天帶來了味道。 因為大雪,冬天不再只有寂寞、淒涼、枯萎和寒冷,而是充滿了驚喜、歡樂、溫暖和浪漫。 對冬雪最浪漫的描寫,是那句“不知天上吹笛子,吹遍天下瓊華”。 ”
武陵寺的塔樓隱藏在瓊華的世界裡,雄偉莊嚴,古樸端莊,厚重壯麗。 塔樓為八角形七層亭式磚石結構,塔體隱約可見浮雕圖案,每層有兩個對稱的拱門。 塔旁文物碑介紹:“武陵寺塔位於永壽縣永平鄉武陵寺遺址內,建於北宋大觀元年(1170年)” “塔高27塔內空心5公尺,直徑6公尺,木製樓梯盤旋至塔頂”。 也有史料記載,武陵寺塔始建於北魏天興年間(398-404年),塔被毀後,北宋重建。 如今,塔周圍有鐵柵欄,正面進入塔的一樓拱門也被封住了,所以你只能從遠處觀看、抬頭和拍照。
翠屏山廣場對面,是新裝修的“金盤城”,這幾年應該是“民俗村古鎮熱潮”時的追風之作,城裡空無一人。 據**《永壽縣志》記載,金盤市是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張坤捐獻的縣城。 雖然新裝修的金盤城是一座“荒城”,但一行人卻在白雪皚皚的攀岩台階上找到了童年滑雪的樂趣。
此行的目的地是青陽龍棲谷的冰瀑。 除了永壽永平鎮,或許是因為前一天下雪,氣溫低,一路上陽光明媚,沒有冷的感覺,所以大家一路都在擔心會不會因為溫度太高,看不到冰瀑而白跑。 到達龍棲谷所在的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鹹生鄉茅寺村時,除了陰涼的山坡上還沒融化的積雪,甚至還有一種早春的感覺,迎面而來的風不冷不熱,但可以肯定的是溫度在零度以上, 我又在心裡嘀咕著,要不要白跑——溫度太高了,看不到冰瀑。
顧名思義,龍棲谷風景區位於山谷中,是浦江的支流。 不知道是冬天的乾旱還是其他原因,但溝裡沒有水。 但是,從乾枯的蘆葦中可以看出地下水資源豐富。 龍棲谷的名字與曾經棲息在蒲江上的小白龍有關。 民間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東斌用自己的寶葫蘆引來峽谷神泉釀酒,喝醉掀起波瀾的小白龍,困擾百姓千年,造福了浦江兩岸的百姓。 美麗的傳說體現了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嚮往,也傳達了蒲河曾經洪水頻發的資訊。
沿著景區道路行走,兩邊土黃色岩層的紋理清晰可見,與甘肅張掖丹霞景區的黃土巖非常相似,是典型的黃土丹霞地貌。 走了10分鐘左右,路岔路口,右邊的路是山路,左邊的路是通往冰瀑的路。 在兩邊的岩石層下,斷斷續續地不連貫的單溜冰鞋,有點像是人為製造的,或者是故意的。 如果不是景區路標上寫著“離冰瀑兩公里遠”的字樣,想到這就是所謂的冰瀑,我都會有點失望。 老黃觸動了現場的“方案”,萌發了如何拯救因氣候變暖、乾旱和缺水而失去的冰瀑景觀的現代技術:“在黃土岩層邊緣埋設水管,用技術手段控制滲水量和溫度,促進溜冰鞋的形成。 ”
越往裡走,河谷兩邊的岩石下溜冰鞋越來越多,不再是單體,而是更多的冰衣架連線在一起,大約一兩公尺左右,地面上融化的冰架再次形成冰,與岩層上的冰架上下迴響, 並逐漸有了冰瀑的意境。過了臥龍橋,轉了個小彎,河谷頓時收緊了,只有五六公尺寬,彷彿進入了冰雪世界,左右的岩石或突兀,或踉踉蹌蹌,或狗牙,或網狀,冰瀑從上到下,隨著形勢,頭頂的岩石就像是剛剛裂開的裂縫, 下午三點過後的金色陽光從縫隙中傾瀉而下,在銀色的冰瀑上灑下一層薄薄的光暈,宛如一場夢。老白忍不住冰瀑的色調,雙腿分開站在地上的木樁上,留下一張醉醺醺的影像照。
大自然奇妙無比,沿河谷一路可見寬闊的谷型、巷式、天地型、狹縫型丹霞地貌,谷地、坑洞、陡壁、地裂縫令人驚嘆。 更令人驚豔的是木樁盡頭的石階,目之所及,還有水晶宮:頭頂的岩石是宮殿的屋頂,左右兩側的冰瀑是水晶飾品,地上的冰是水晶地, 這很漂亮。童話故事中的水晶宮,估計就是這樣。 一行人不顧欄杆的阻擋和光滑冰面的危險,進入冰瀑組核心區,選擇不同角度拍照,宿醉。
冰瀑核心區寬約5公尺,長約30公尺,猶如凝固的瀑布傾瀉而下,晶瑩剔透,形態各異,質感細膩。 冰是大自然神奇的藝術品,在寒冷的冬天,大自然中的水被賦予了特殊的形狀,從流淌的瀑布到凝固的冰帷,為寂寞而苦澀的冬天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冰是沉睡中的水的愛好者,經歷了從溫柔如風到智慧如冰雪的華麗蛻變。 “你若化為冰,我也會重獲水”,無論環境是鳥花之春,還是萬物結冰的冬天,你有我,我有你,都難以分離。 眼前的冰瀑,是大自然用寒冷雕刻而成的寶石,璀璨如月光,璀璨如星辰。
霧凇是冬天的靈魂,雪是冬天的精神,冰瀑是冬天的藝術。 冬天不難看到雪,霧凇很難找到,冰瀑在大自然的魔力範圍內。 從習安一路北上,穿過永壽,穿過濱州,穿過長武,到慶陽,冬天令人陶醉的節奏在我心底。
end
白曉琳,現就職於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碩士,高階工程師。 彼曾獲聘為某管理諮詢機構高階管理顧問及某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外部導師。 業餘愛好者、自由創作者,致力於蒙古元史研究,在網路平台或平面媒體上發表作品10萬多字。
掃一掃***主辦單位:渭南市文聯。
主編:趙凡榮。
本期編輯:李佳怡.
聯絡方式:0913-2126170
位址:渭南市朝陽路東段21號
投稿郵箱:huashanwenxue@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