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酒店業在電視劇集《花兒》的綻放中迎來了懷舊熱潮。 上海和平飯店、華亭飯店、錦江飯店等在劇情跌宕起伏中開啟了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正是因為這些回憶和感動,電視劇集中主角居住的酒店房間成為了新的旅遊打卡地,相關體驗**也受到市場的追捧,讓人們對更深入地探索酒店的歷史文化產生了興趣。
懷舊成為消費熱點
懷舊體驗是指對過去的事物、人物、地點等的懷舊心理情感體驗,這種體驗源於個體記憶的覺醒。 在這一概念在各行各業的實踐和應用過程中,消費者行為逐漸形成。
酒店懷舊體驗為何成為酒店消費新熱點?
懷舊體驗消費目前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 在旅遊業中,與懷舊體驗相關的主要消費領域是旅遊目的地、餐廳、主題公園和酒店。 其中,酒店消費者在到訪和入住體驗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感官知覺、記憶喚起、情感觸發、反思等方式進入懷舊體驗。
酒店正在經歷從主要關注功能需求到情感需求的轉變。 人們不再滿足於高品質的房間、精緻的美食、完善的配套設施帶來的便利和舒適,而是越來越追求情感價值。 而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和歷史底蘊的酒店,則成為消費者青睞的產品。
消費者對同質產品的厭倦導致了對個性化體驗的需求。 隨著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化,消費者也在尋找更具差異化的產品。 許多酒店見證了該地區在時代變遷過程中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文化認同和社會價值,當消費者看到這些獨特的價值時,這樣的酒店就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體驗式專案增加了吸引力
懷舊體驗是一些老酒店的獨特吸引力,作為具有歷史、文化和藝術表現力的場景,這些酒店可以喚醒人們對時代的記憶,提供難忘的懷舊體驗,與懷舊體驗有著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係。
首先,懷舊體驗是老酒店歷史價值的重要體現。 懷舊體驗往往發生在對新舊對比的感知中,這構成了這類酒店的核心消費體驗。 懷舊體驗的形成源於消費者在酒店因感官刺激而喚醒的歷史記憶,這就要求消費者對酒店發展史乃至城市歷史有一定的了解或興趣。 老牌酒店主要以具有年代感的展覽或其他能表達酒店歷史的載體為媒介,營造特定場景,營造氛圍感,從而啟用、喚醒和再現消費者的記憶,讓消費者情不自禁地進入沉浸式懷舊狀態。 通過看物看人、摸現場的情感渲染,消費者很容易“拉近”酒店,並可能產生進一步的品牌偏好。
其次,懷舊體驗是老酒店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 歷史悠久的酒店的核心元素是文化,懷舊體驗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體現。 這類酒店通過建築外觀、室內裝飾、員工服裝、物品、紀念活動、歷史文化陳設、展覽講解,給消費者帶來難忘的感覺。 消費者不僅可以在參觀、住宿和用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還可以獲得沉浸感和滿足感。
第三,懷舊體驗是老牌酒店獨特的競爭優勢。 酒店的消費是一種具象消費,需要消費者親身體驗和感受。 此外,酒店屬於社群生活服務品類,具有重複消費的特點。 與其他消費相比,酒店消費具有明顯的時空聯絡特徵,進而帶來相應的時間記憶和空間依附,進而成為獨特的消費決策因素。 比如那些因為“花”而出圈的老酒店,在中國有著比較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很多人的記憶,再加上新**的傳播,進而引爆了更濃的懷舊情緒,強化了這類酒店的競爭優勢。
強化產品品牌力
如何利用人氣從網紅走紅? 網際網絡時代,酒店要抓住流量的機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講述時代的故事和記憶。
首先,要深挖酒店的文化內涵,結合消費者的需求,打造有深度的懷舊文化體驗產品。 酒店應堅持以歷史為根本,以文化為背景,根據時代變化和市場需求,以敏銳的眼光持續捕捉和不斷洞察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調動消費者感官,打造沉浸式體驗產品,引出消費者的懷舊情懷,讓入住不僅僅是簡單的取景拍照, 而是通過某種方式在酒店和消費者之間形成雙向互動。例如,提公升消費者住宿體驗,提供文創酒店產品,在客房布局中突出酒店的歷史特色。
其次,要創新酒店營銷方式,借助新方法,讓老酒店有了新的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酒店要充分了解消費群體畫像,對酒店有科學的市場定位,及時更新營銷方式,實現文化傳承、利用和創新。 根據酒店的主題型別和具體發展歷程,結合消費群體的特點和興趣,選擇合適的網際網絡新運營平台,以更直觀、更豐富、更飽滿的方式向消費者展示“我是誰”,以懷舊的方式喚起消費者的集體記憶,產生共情。 同時,酒店應結合歷史紀念日和節假日,自主策劃和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並適當引入新的流量,如與知名品牌聯合品牌。 這不僅會給酒店帶來客流量,而且對酒店服務的優化和品牌發展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展過程中,隨著酒店數量的增加,應注意酒店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之間的平衡。
最後,要提高酒店服務質量,打造長效品牌價值,培養消費者品牌忠誠度。 酒店也要根據日新月異的時代熱點,及時推出新產品和服務,讓酒店消費者始終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體驗,讓酒店留住消費者。 通過歷史事件、文化內涵、品牌形象等的運營管理,以多種方式持續展現酒店帶有時代和文化烙印的核心要素,形成酒店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絡,打造酒店獨特的品牌文化,實現品牌增值。 (作者:顧慧敏、李哲; 所屬機構:北京第二外語大學旅遊科學學院; 編輯: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