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公布的資料,202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244萬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基本穩定並持續改善,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規模持續增加, 扶貧規模將達到3397萬人。
就業是人民群眾最大的生計,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的支撐。 中國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千方百計穩定就業。 2020年以來,在經濟執行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中國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仍超過1100萬個。 統計資料顯示,2020-2022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分別為1186萬、1269萬和1206萬。 應該說,穩定就業對穩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也要看到,當前總就業壓力仍然較大,“招聘難”“就業難”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突出。 在供給側,中國勞動力總供給仍處於高位。 預計202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179萬人,同比增長21萬人。 這個數字,加上以往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以及農民工、就業困難人群等重點群體,勞動力總供給還是很大。 在需求側,增效優先背景下的產業公升級,使得企業更加注重採用新技術,節約人工成本。 特別是數位化、智慧型化的廣泛滲透,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健康的巨集觀經濟執行來看,以上兩個方面其實都不是問題,而是經濟發展的優勢。 勞動力供給充足,表明我國在不斷提高人口素質的同時,繼續保持人力資源總量優勢。 產業公升級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表明,經濟結構正在向越來越好的方向調整,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然而,在就業市場方面,勞動力總供給量大、產業不斷公升級,也使勞動就業面臨供需結構失衡的問題。 總的來說,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技術變革跟不上,前者往往落後於後者。 隨著技術變革的加速,就業市場結構的失衡越來越明顯。 因此,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關鍵在於優化就業市場結構。
為此,要著力促進產業驅動就業,狠抓職工素質提公升,緊跟各行業勞動力需求,做好職業技能培訓,充分調動高校、企企和社會培訓機構的積極性,構建職業技能培訓多元化供給模式, 縮短勞動力素質提高與技術變革之間的時間滯後,讓更多的工人盡快適應產業公升級的需要。同時,要大力發展生活服務業,通過提供多種就業崗位,有效吸收更多勞動力,讓不同技能的勞動者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
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的因素。 任何生產要素都需要依靠人作為載體來發揮其作用。 解決就業問題,就要為人們提供乙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平台,激勵人們參與勞動,創造財富。 只要我們繼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著力促進產業驅動就業,積極適應產業公升級方向,不斷優化勞動力供需結構,就一定能夠繼續保持穩定的就業形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中國經濟網專欄作家喬瑞清)。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和章節可傳送至CEPL CEcn( 更改為 @)。 詳情請參閱《經濟**-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
更多資訊或合作,請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中國經濟網。
更多內容或合作,請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公眾號(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