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和印度的GDP公布,釋放了三個訊號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2-17

近日,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和印度公布了2023年GDP資料。 它反映了全球經濟迫在眉睫的動盪。 其中,中國的GDP為12606萬億元,約179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長52%。估計美國GDP為273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5%,居世界第一。

2023年,德國實際GDP為445萬億美元,下降03%,居世界第三。 日本實際GDP同比增長1年9%,但由於日元大幅貶值,以美元計算,日本的名義GDP約為4它以2106萬億美元的價格下滑至世界第四位,被經濟疲軟的德國超越。

印度GDP有望達到37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同比增長率高達73%,高於之前的 RBI 的 7%**。

從2023年中美日德印GDP對比可以看出,一方面全球經濟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的差距越來越明顯,與歐日相比,中美的領先優勢正在擴大。 雖然印度GDP增速領先,但由於GDP基數較低,經濟總產出與中美之間的差距仍然巨大。

另一方面,除美國外,歐日等西方國家由於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在全球經濟中將繼續下滑,未來經濟增長將乏力。 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狀況將大大提高。

短期內,全球經濟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之間的差距將繼續擴大

根據經合組織等機構的資料,未來幾年,歐美、日本等西方國家的實際GDP增速將明顯低於中國和印度,2024年,印度、中國、美國和日本的實際GDP增速將分別為。 5% 和 10%。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主要國家的實際GDP增速低於1%,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4%。

儘管美國的GDP增速將大幅下降,但由於其巨大的經濟規模,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先地位在短期內仍將非常鞏固。

儘管印度的GDP增速大幅領先,但預計未來五年其GDP總量將超過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三。 然而,由於印度目前GDP基數較小,其經濟總量與中國的差距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擴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到2028年,中國經濟規模將比印度大17%5萬億美元,相當於歐盟目前的經濟規模。 而在2022年,兩者之間的經濟規模差距約為15萬億美元。

因此,未來幾年,全球經濟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之間的差距將繼續擴大,中美的領先優勢將擴大與歐日相比。

從中長期來看,西方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將繼續下降,而新興市場國家將大幅上公升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未來五年(2023-2028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將是中國,佔226%,印度佔129%,排名第二,而美國僅排在第三位,佔113%。

海外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認為,到2075年,中國、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埃及的GDP都將進入全球前10名,分別位居第一。

我。 第四,第一。

第五、第六和第七位,超過日本、德國和英國等傳統經濟領導者,而美國將跌至第三位。 與此同時,印度和巴西分別排名第二和第八。

科技創新能力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2008年,歐盟的GDP與美國相當,到2023年,歐盟的GDP僅為美國的65%。

然而,由於日本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下降,世界主導產業和企業的數量正在減少,導致日本經濟持續疲軟,日本已經用盡了一切手段來擺脫失去的30年。 近10年來,由於日元大幅貶值,以美元計算的日本GDP出現了大幅**,從62023 年從 27 萬億美元增加到 4 美元21萬億美元。

在科技創新方面,印度與中美相比明顯存在較大差距,這將成為印度趕超中美的最大障礙。 中國的研發投入是印度的16倍,印度在人工智慧、新能源、電動汽車、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網際網絡和半導體等新興技術上遠不如中國。

近20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我國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公升。 2022年,我國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0%1%,最多 30,7829億元人民幣,折合約4184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7132億美元,超過歐盟27國的總和,位居世界第二。

此外,研發人員的人工成本在公司研發費用中佔比非常高。 而且由於中國有工程師獎金,再加上目前的匯率,人民幣的購買力更強。 中國研發人員的人工成本明顯低於歐美等西方國家。 因此,如果將相關因素考慮在內,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的研發支出差距將大幅縮小。

中美兩國在科研領域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目前我國在許多關鍵科技指標或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目前,我國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和電子產品在世界上占有絕對優勢,中國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主導產業數量僅次於美國,明顯高於日本和歐洲等國家。

科研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公升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最關鍵驅動力之一,確保中國領先於歐洲、日本和印度。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