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和日本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對抗,稱為諾曼海姆戰役(也稱為哈拉哈河戰役)。 這場戰鬥發生在 1939 年,當時日本關東軍與偽滿洲國和蒙古國的軍隊正在戰鬥。 在蘇聯方面,由蒙古人民共和國朱可夫元帥和喬巴山元帥領導的蘇蒙聯盟參戰。 雖然日蘇沒有正式宣戰,但這場戰鬥無疑是兩國之間的軍事衝突。
諾曼汗戰役起因於日本和外蒙古之間關於諾曼汗以西至哈拉哈河的三角形地區的領土爭端。 日本試圖控制該地區,但遭到蘇聯軍隊的強烈抵抗。 在史達林的指揮下,蘇軍集結了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包括10萬機械化部隊,大量的坦克、裝甲車、大炮和飛機,終於在8月20日對日發動了決定性的**。
戰鬥的結果是蘇軍取得重大勝利,日軍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損失慘重。 這次失敗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計畫造成了心理和技術上的雙重打擊,也影響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略選擇。 由於諾曼罕戰役的教訓,日本在隨後的戰爭中沒有再次進攻蘇聯。 直到1945年8月8日,蘇聯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並參加了奪取偽滿洲國的“八月風暴”行動,日本才正式與蘇聯開戰。
日本發動諾曼關之戰的原因有很多,涉及地緣政治、資源需求、軍事戰略等諸多因素。
首先,自1905年日俄戰爭以來,日本一直對蘇聯保持警惕。 儘管日俄戰爭以日本的勝利告終,但蘇聯(當時稱為俄羅斯帝國)對蘇聯(當時稱為俄羅斯帝國)感到敬畏。 因此,在後來的時代,日本對蘇聯採取了謹慎的態度。
然而,隨著德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歐洲的擴張和西班牙內戰的爆發,世界局勢發生了變化。 日本對外擴張的呼聲越來越高,日本軍隊中的一些極端分子主張以武力解決與蘇聯的領土爭端,以獲得寶貴的資源,為日本在亞洲的進一步擴張奠定基礎。
此外,日本當時的戰略眼光是在亞洲大陸建立乙個以日本為中心的共榮圈,而蘇聯在遠東的存在被日本視為潛在威脅。 日本認為,如果日本能夠控制蘇聯邊境地區的豐富資源並消除蘇聯對太平洋地區的潛在威脅,其戰略目標將更容易實現。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決定在1939年發動諾曼坎戰役,作為對蘇聯軍事實力的考驗,並試圖從戰略上鞏固其在滿洲(即偽滿洲國)的地位。 然而,由於蘇聯在軍事裝備上的優勢,以及日軍在戰略判斷上的錯誤,諾曼坎之戰以日本的失敗告終。 這場戰役不僅沒有達到日本的預期目標,反而讓日本對蘇聯的實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