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國被圍困和毀滅,因為激怒了唐朝
唐朝初期,朝鮮半島內三國之爭處於白熱化階段,尤其是新羅與百濟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成為主要矛盾。
唐高祖在位期間,由於自身條件的制約,對半島三國採取了平衡的外交政策。 但是,隨著東北亞局勢的變化,唐朝也相應地調整了對朝鮮半島的戰略政策。
唐朝初期對朝鮮半島的調停政策和百濟的朝貢外交,構成了唐朝對半島政策的主要內容。
唐朝初期,東北亞形成了以唐朝為中心的新秩序,半島三國與唐朝建立了朝貢封聖關係。 由於國內機構建設仍有待加強,而土耳其人又互相盯梢,唐朝採取了與朝鮮半島三國進行調解的政策。
隨著唐朝及其周邊地區局勢的穩定,唐朝對半島爭端的介入加深。 從武德時期(618-626年)唐朝與高句麗、新羅的交往來看,唐朝專注於國內戰爭和經濟事務,未能致力於以唐朝為中心的東北亞國際秩序建設。
對於此時半島三國的關係,唐朝採取了緩和矛盾、不干涉的政策,主要是保持表面上的從屬關係。
619年,高句麗主動與唐朝建立聯絡。 隨後,在621年,新羅和百濟也與唐朝建立了關係。 到624年,唐朝已經冊封了朝鮮半島的三個王國,並正式建立了朝貢冊封制度。
從史料記載來看,高句麗對唐朝的外交是三個半島國家中最為活躍的。 雖然唐朝最初對高句麗的態度相對冷淡,但兩國為了現實政治利益而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麗的榮譽等級比百濟和新羅都高,可見唐朝對高句麗的重視程度。
唐朝高祖在位期間,高句麗為了維護國際政治和文化利益,主動向唐朝表示臣服。 為了穩定東北地區的局勢,唐朝採取了與高句麗保持友好關係的策略。
625 年和 626 年,新羅和百濟向唐朝上訪,指責高句麗阻撓他們的朝貢之路。 作為回應,唐高祖立即派朱子豪前往朝鮮半島進行調停,高句麗妍六王“為自己的罪孽道歉,並要求與新羅和百濟和平相處”。
這一事件表明,唐朝已經接受了新羅和百濟的訴訟並進行了仲裁,仲裁的結果被三國接受,因此“三國都道歉”。
這一事件不僅標誌著以唐朝為中心的東北亞國際新秩序的開始,也使唐朝獲得了東北亞問題仲裁者的地位,對提公升唐朝的國際影響力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此期間,唐朝和新羅變得更加頻繁,新羅主要向唐朝請求援助,以遏制高句麗和百濟的進攻,以及和政和進國。
554年關山城戰後,新羅和百濟成為長期的對手。 624 年,百濟占領了新羅西部的六座城市,使新羅的部分地區陷入混亂。
雖然高句麗希望收復漢江地區的土地,但新羅無法獨自應對,於是向唐朝求助。 公元625年,新羅派使者前往唐朝,抱怨高句麗擋住了使者的去路。
公元626年,唐高祖派朱子豪請求高句麗榮流王向新羅道歉,並要求兩國和談結盟。 這一建議在遏制高句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唐朝與百濟的關係在早期相對穩定,百濟對唐朝的進貢從未中斷過。 據史料記載,在619年至645年間,百濟派使者到唐朝多達23次,而新羅為17次,高句麗為13次。
百濟在與唐朝的朝貢外交中採取了“定期問候”的方式,這對百濟非常重要。
1.唐朝與百濟的關係,使得唐朝難以對其採取嚴厲的措施,也緩解了百濟進攻新羅的外部壓力。 同時,百濟不僅尋求與唐朝保持友好關係,還積極改善與高句麗的關係。
公元630年,兩國聯合派使者訪問佤邦,表明雙方關係良好。 2.百濟王登基後,他急需盟友,加快了對新羅的進攻。
新羅是百濟和高句麗的共同目標,將兩者緊密聯絡在一起。 642年,李濟聯合進攻新羅。 643年,兩國通過聯姻進一步加強了聯絡。
3.總的來說,唐朝在成立之初就採取了緩和半島三國矛盾的政策。 三國積極向唐朝進貢,希望建立友好關係。
此時,唐朝與百濟的關係進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
唐太宗遠征高句麗失敗後,百濟趁機奪取新羅七城,未能履行對唐朝的朝貢義務。 在與新羅的決鬥中,百濟遭遇了幾次失敗,處境艱難。
唐高宗登基後,為了緩和與唐的緊張關係,改變不利的局面,百濟選擇恢復與唐的外交關係。 然而,儘管百濟有許多支流,但唐高宗並沒有為所動。
651年,百濟再次派使者進貢,唐高宗警告百濟不要與新羅和高句麗結盟。 652年,百濟再次派使者前往唐朝,唐高宗採取支援新羅鎮壓百濟的態度,導致百濟與唐斷絕關係。
緊接著,百濟開始與佤國建立聯絡,並加強了與佤國的關係。 655年,百濟與高句麗聯手進攻新羅北部邊境。 這一系列的離心舉動,使唐決定調整對朝鮮半島的政策。
唐高祖時期,由於各地局勢不穩定,唐朝需要集中精力處理內政。 因此,唐不得不採取克制和綏靖的方法,對高句麗、百濟、新羅一視同仁。
唐太宗登基之初,就繼續奉行這一政策。 隨著時間的流逝,唐朝逐漸統一了國家,政治上變得穩定,因此在東亞的地位和作用也大大加強。
此外,它還對朝鮮半島三國關係表現出積極態度。 唐太宗在正觀元年(626年)給百濟的詔書中明確表示:“新羅王金勁平是我王朝的附庸,也是你的鄰居。
我多次聽說,你們不斷派遣軍隊和征服不僅會阻礙其他國家的和平,而且會違背我的期望。 我已經向高麗和新羅人民轉達了我的祝願,向高麗和新羅人民表達了我的願望,強調了和平共處的重要性,他們都同意保持友好關係。
我請求你忘記過去的恩怨,了解我的真實意圖,共同努力維護鄰居的感情,並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
為了穩定三國局勢,唐朝向百濟和高句麗下詔,使兩國望而卻步。 百濟停止了對新羅的入侵,高句麗趁著唐朝戰勝突厥人的機會向唐朝投降,但實際上這是在考驗唐朝的態度。
作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高句麗的一舉一動都對唐朝的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唐朝開始將高句麗作為三國的焦點。
出於“蓋素文殺王、高句麗違反詔書、救新羅、收復遼東領土、薛隋王朝的恥辱、擔心後世亂之源、決天下”等諸多原因,唐太宗於645年親自率軍攻克高句麗。
唐太宗皇帝在位期間,曾三次大規模入侵高句麗,但均未成功。 後期,唐太宗確立了攻高句麗、統一新羅、討好百濟和日本的方針。
這不僅是因為新羅在半島鬥爭中處於劣勢,需要不斷向唐朝求助,還因為唐朝與高句麗關係的變化改變了其半島政策,將重點放在進攻高句麗上。
然而,由於高句麗的頑固不化,唐朝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半島爭端的努力最終失敗了,唐朝轉向直接軍事打擊。
唐高宗登基後,繼承了唐太宗的遺產,繼續攻打高句麗。
1.655年,唐朝為了援援新羅,派程明真、蘇定芳兩位將領率軍攻打高句麗。 2.公元658年,唐朝再次派程明真擔任東義都虎、薛仁貴兩大將,率兵攻打高麗赤峰鎮,成功占領,斬殺敵軍400餘人,俘虜100餘人。
3.高麗為了抵擋唐朝的進攻,派將軍竇芳樓率兵三萬兵抵抗,程明真率領契丹大軍**,最終擊潰高麗大軍,斬殺敵軍二千五百人。
公元659年,唐朝的得力領袖中郎將軍薛因貴在橫山擊敗了高麗的雲薩門。 唐朝雖然取得了幾次成功,但未能突破高句麗的防禦,戰線仍留在遼東地區。
為了打破僵局,唐高宗開始考慮開闢第二戰場,先摧毀百濟,形成對高句麗的南北進攻。 唐朝征服百濟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唐朝對高句麗的進攻長期無法攻打,這讓人質疑其實力; 二是因為派出大量部隊深入遼東作戰,因為戰線太長,後方的糧草支援跟不上,很有可能再敗。
因此,唐必須尋求新的策略來打破僵局。
柳仁軌知道,先摧毀百濟,不僅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還可以獲得新羅的支援,從而從北向南對高句麗進行側翼攻擊,這使得摧毀百濟的戰略意義更加重要。
於是,他提出,“主子要滅掉高(刑)裡,就先懲罰百濟,留兵保衛,控制手下......策略。 此外,百濟對唐朝的叛亂也促使唐朝採取了積極的措施。
百濟此舉雖然不是直接針對唐朝的,但無形中增加了唐朝進攻高句麗的難度,讓唐朝不可能輕易增援新羅,更別說利用新羅包抄高句麗了。
因此,百濟間接阻礙了唐朝的戰略,擾亂了唐朝的半島政策。
總之,唐朝對朝鮮半島的政策經歷了一系列變化,最初以克制政策為主,然後攻打高句麗,統一新羅,拉攏百濟和日本,然後以百濟為首要目標,最後以消滅高句麗為主要政策。
特別是高句麗,由於其地理優勢,非常頑強,採用拖延戰術,這使得隋朝和唐太宗時期的遠征失敗。 然而,唐朝後來改變了策略,在高句麗附近留下了一些人,繼續以少量的軍隊騷擾高句麗,不斷削弱高句麗的實力,為最終消滅高句麗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