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音舞藝術
唐代的音樂和舞蹈是古代舞蹈藝術發展的高峰,在那個繁榮的時代,文化交流和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來自波斯、印度、中亞等地的異國文化,為唐代的歌舞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會各階層的群眾舞蹈活動屢見不鮮,觀看舞蹈表演已成為百姓藝術生活的一部分,民間的大量宮廷燕子音樂舞蹈也經過藝術加工後大量湧現,可謂是唐代舞蹈的一次偉大勝利。
唐代,宮廷設立完備健全的太昌寺和教學工坊,管理宮廷音樂和舞蹈。 唐玄宗在位時,從坐女和宮女中選拔了一大批技藝最高的樂手、舞蹈家,並設立梨園,專門進行歌舞的排練和表演。 建舞、柔舞、西域胡舞、中原漢舞,各民族、外來文化都能被唐代音樂舞蹈充分吸收和融合。
“樂舞長安”——唐代音樂舞蹈與絲綢之路文化的立體展示
大唐不眠城街區內有一座精緻的駱駝舞台,舞台主體為四足直立,脖子嘶鳴的駱駝造型,駱駝身軀黃色,駱駝背上的五顏六色的毯子成為核心表演區,在璀璨的燈光下,四位樂手站在駱駝舞台周圍,笙笛聲動動, 唐代的中國聲音逐漸興起,乙個樂舞表演者在舞台上旋轉移動,唐代的歌舞風在異域元素的加持下更加璀璨奪目!
這場精湛的表演,以國寶唐三才馱駱駝雕像為藍本,展現了一支由駱駝主唱和伴奏的八人遊歷絲綢之路樂團,講述了唐代音樂舞蹈繁榮背後的文化包容和創新精神的故事。 “樂舞長安”演藝設計師、國藝中聯重科董事長劉冰說。
關於《唐三才駱駝馱武士》:駱駝身高485 厘公尺,小雕像 115厘公尺。 駝背上,有七個人影拿著各種樂器,盤腿而坐,背對著對方。 有的穿著圓領長袍,有的穿著翻領長袍,衣服的顏色有赭黃色、墨綠色、淺綠色、黃色、藍色和白色。 唐三彩再勒駱駝雕像再現了古絲綢之路上的駱駝樂隊和駱駝舞台,是中國與世界長期物質文化交流的結晶,於2013年8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目錄》。
大唐不眠城街區的表演藝術作品《樂舞長安》,通過現代演藝表現手法和聲光特效設計,對國家一級文物“唐三才駱駝馱音樂俑”進行了再造的新時代,用全新的“夜”狀態、新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