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新聞網9月26日電(騰格里牛小平)近年來,蘇北縣積極探索“非遺+”發展模式,通過實施“非遺+傳承”、“非遺+就業”、“非遺+旅遊”等方式,將非遺、文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構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開闢了人民群眾致富新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公升地方文化內涵。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北縣建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走廊和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坊,包括蘇北蒙古問候讚美工作坊、服裝加工生產工作坊、密縫毛氈地毯製作技能工作坊、刺繡手工藝品技能工作坊、剪紙技能工作坊等。 已成功獲批為蘇北北部雪山省級蒙古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走“保護傳承”之路。蒙古文化生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銷售將在蘇北北部舉行,提公升文化內涵,增強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信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業”拓寬了大眾致富之路。
在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經濟價值的創新開發力度。 通過舉辦各類民族手工藝培訓班,非遺傳承人“1+N”學徒模式培養本土人才,進一步拓寬各族群眾就業渠道,有效解決就業、增收穩定等問題,探索“非遺+就業”之路。 在首屆“酒泉有禮”文創旅遊商品展示銷售活動中,具有蘇北北部蒙古族人文化特色的骨雕、皮雕等手工藝品和蒙古藥、護膚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受到遊客的青睞,有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特色文旅商品轉化, 非遺技藝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經濟引擎,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民族團結和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為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蘇北縣堅持文化塑料旅遊原則,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將非遺旅遊融入全縣生態旅遊、紅遊等旅遊精品路線,讓傳統景區由景區旅遊向景區旅遊轉型,場景旅遊將衍生出場景創作和內容創作,形成將非遺元素融入景區的生動實踐。 凸顯大型文旅活動引領作用,通過那達慕、駱駝文化節、農牧民豐收節等系列節慶活動,開展特色非遺表演,蘇北縣非遺傳承人參與市級以上文化交流活動200餘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紀錄片《絲路藏品》(續集)甘肅省民族地區專案在蘇北拍攝,以蘇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非凡魅力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有力地促進了蘇北旅遊業的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