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環芷羅》中的世界地圖。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徐繼驥的《英環志羅》完成。 此時的他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本書將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重要作用。 在不久的將來,它幫助了許多有志之士開闊眼界,了解世界,徐繼琪成為近代中國開闊眼界的開拓者之一。
如今,徐繼基雖然有一定的名聲,但他的名字卻經常被寫錯,讀錯。 徐吉琪的“畬”不是佘族的“畲”,也不發音為shē,而是作yú,兩個字之間有一些細微的區別。
徐繼基的《英歡知羅》一書也和他的名字一樣難懂。 應歡是世間的意思,元代詩人薩都拉幼雲:“真界自古以來就是空而光明,煙霾仍與英歡隔絕。 但即使在古代,英歡也是用來指代世界的,這並不是乙個很流行的說法。 雖然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對於當時的讀者來說,卻是乙個真正的“新世界”,很多人對徐繼基所描述的海外世界,彷彿發現了乙個新大陸一樣感興趣。
徐繼基在《英環志羅》開頭的序言中提到,“地理不明,地圖不明。 大塊是有形的,它也不能意味著是伸縮的。 太西人善於遠行,四洋航行,所以畫筆畫畫,所以畫得獨樹一幟。 由此可見,徐繼基對世界的認知是有巨集觀眼光的。 古代中國人往往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雖然他們知道境外的地方,但很難有科學的認識。 徐繼基之所以能有敏銳的判斷力,是因為他能真正看到世界地圖,根據科學資料繪製和繪製,這是經過航海、天文學等學科驗證的,而不是讓世界神秘化的猜測。
對於外國地名的翻譯,徐繼琪既尊重翻譯規則,又兼顧傳統習俗:“各國的正確地名,如瑞典為瑞典,連國為馬,西班牙為西,尼亞為西,葡萄牙為博爾杜伽耶。 然而,一旦改了,讀者突然不知道是哪個國家,所以一切都還是它的舊名。 這裡提到的瑞典、丹麥、西班牙、葡萄牙這四個國家,如果直譯的話,是不會用這四個名字來稱呼的,但是在過去,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它們,所以許繼基考慮使用舊的翻譯名稱。
徐繼基在書中放了一幅“帝清統一土地的完整地圖”,從地圖上看,道光時期的地圖繪製水平還可以,國家大致輪廓清晰,但有些地區的比例並不科學。 例如,地圖上朝鮮半島的面積比實際面積大,膠東半島和海南島的形狀不太合適,新疆、**等邊境地區的精度更低。 雖然這種地圖資訊的模糊性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但它可以反映當時製圖師的認知心理。
《英環志羅》中的亞洲地圖在形狀和輪廓上也大致準確,但精度不夠,很多細節都存在問題。 例如,日本的北海道太小,而本州島太大而扭曲。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島嶼的形狀也很誇張,要麼很大,要麼很小。 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北冰洋沿岸的海岸線,畫得一清二楚,不知道徐繼基當時指的是什麼樣的資訊,才能對這片幾乎無人居住的地區有如此詳細的了解。
在介紹具體國家時,徐繼基幾乎用盡了自己能掌握的所有資訊,並在書中寫下了各種翻譯和資訊。 例如,當介紹英國時,它的正式名稱是英格蘭,但也有很多名稱,例如英格蘭、英格蘭和利布雷頓。 徐繼驥還介紹了英國地理的基本情況:“歐羅巴是乙個強大的國家。 吉本島的三個島嶼在大西洋中被孤立。 兩島相連,南稱英格蘭(一是英格蘭),北稱蘇格蘭(一稱斯戈利亞,師為古泰),兩島南北相長兩千餘裡,東西寬五六百裡,窄三四百里。 就到西北島,叫阿蘭(乙個叫二蘭,也叫伊爾蘭達),南北有七八百裡,東西有五六百裡左右。 英格蘭南部靠近荷蘭和法國,乘船半天即可到達。 靠近佛佑,港灣窄六七十裡,海峽兩岸可以互相眺望。 “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地名也出現了。
在書中,美國被稱為美利堅合眾國,也被稱為國旗之國(“因為其船上的旗幟,所以它被稱為國旗之國”)。 書中對美國地理的基本資訊一清二楚,只是地名的翻譯與今天大不相同:“北面是英國和土耳其,南面是墨西哥和蒂爾扎爾,東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大洋海。 東西長約一萬裡,南北寬五六千裡,......三四千裡窄大山環西,中間千里,大勢平。 這條河是以公尺西損失的方案為基礎,遙遠,曲折多裡,一萬多裡,將流入大海......密蘇里河以南“關於落基山脈和密西西比河等重要山脈和河流的資訊也出現了,但名稱的翻譯似乎很奇怪。
最有意思的是,許繼基終究無法掙脫儒家禮儀和封建皇權的束縛,對華盛頓在美國開闢新政治制度的方式感到非常困惑:“在華盛頓看來,沒有陌生人。 勇於取廣,師男在曹柳,已舉起三尺劍,開闢千里,不篡位,不傳子孫,並創下推法,數比天下為公......俞氏嘗了嘗他的畫像,他的勇氣是壯麗的,他並不......高超對於**選舉制度,徐繼基在現實和歷史中找不到相應的“坐標”,只能客觀地描述:“各國正統領袖中,又有一位**領袖會見同盟,打仗,各國都聽命。 選舉方法與各國司令的選舉方法相同,任期四年,任期八年。 他感到困惑,不得不引用華盛頓的話來解釋這種特殊的權力繼承方式:“贏得國家並將其傳給子孫後代是私人的。 建議選擇有德行的人來履行牧民的職責。
當許繼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統治者還處於醉夢之中,西方列強的強艦大炮開啟了清帝國的大門,中國人民漸漸了解了這個世界,但這個過程卻充滿了痛苦。 從某種意義上說,《英環芷羅》也在其中起到了警鐘的作用。
*:《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