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東北油田的搜尋幾年來一直沒有成功,中國專家已經解釋了原因
1931年,918事件爆發,令人心碎。 日本以荒謬的藉口進攻瀋陽,但在當權者的不抵抗政策下,它迅速占領了整個東北地區。
在他們的統治下,東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 日軍掠奪了大量文物、古籍、書畫等物品,造成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海外流失。
更離譜的是,他們還派中國地質學家去開發東北的自然資源。 當時,石油已成為每個資本主義國家重要的工業原料,東北地區石油資源豐富。
那麼,為什麼日本10多年沒有發現這個油田呢?
石油被譽為國民工業生產的“血液”,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石油就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各國爭奪石油資源引發了紛爭和衝突。
即使在今天,石油資源豐富的歐洲國家也經常爆發戰爭。 有人認為,誰掌握了石油資源,誰就等於世界經濟的命脈。
石油對乙個國家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還沒有能夠發展大規模工業的油田,“貧油”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一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無數專家和測量員在該國尋找石油。 1959年,大慶油田的出現震驚了世界,一片未被開墾的荒地被石油工人喚醒,落後的新中國創造了世界石油發展史上的新紀錄。
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儲量為567億噸,堪稱世界奇蹟。 雖然發展難度極大,但先輩們的辛勤耕耘,使大慶成為我國的石油寶庫,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
大慶油田的發現改變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日本統治東北多年,為什麼沒有發現這個石油寶庫? 事實上,當時日本正在經歷工業革命後的快速發展,對石油和礦產資源的需求非常迫切,但其自然資源的稀缺限制了其發展。
日本高層已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東北的石油和煤炭資源。 918事件後,日本迅速占領了整個東北地區,並派出了大量專家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
早在1928年,就有傳言說東北地區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煤炭資源。 然而,二戰爆發後,日本需要大量的石油和煤炭資源來支援戰爭和工業活動,但美國拒絕了**。
因此,日本將希望寄託在東北地區。 1939年,滿洲煤礦有限公司在遼寧省阜新市勘探煤礦時,發現了一種可能含有石油的礦物。
然而,日本專家對其進行了分析,認為該地層含油量低,沒有提取價值,因此他們放棄了這個地方。
遼寧省阜新調查站的廢棄,讓許多日本高階官員感到遺憾,因為它距離中國解放後發現的遼河油田只有一座山。 然而,日本並沒有停止對石油資源的勘探,自1931年占領東北地區以來,一直在勘探東北地區。
直到 1940 年 8 月,他們還沒有發現任何有用的石油資源,更不用說大規模開採的石油了。 在此背景下,日本石油公司調查負責人大村宣稱:“在滿洲里已經很難找到石油,我們應該立即轉向'南方'尋找它。 ”
在那次石油勘探失敗後,日本完全放棄了在東北地區尋找石油的計畫。 他們把注意力轉向印尼地區,把所有的人員和裝置都轉移到了印尼,只在東北部留下了幾件小件裝置,後來沒有派上用場。
1959年,中國發現了東北地區的超大型油田——大慶油田,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也讓日本人後悔不已。
他們總結了東北地區石油資源匱乏的原因,認為這是由於錯誤的想法和技術落後造成的。 我國領域的專家也有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日本人在東北地區尋找石油時存在嚴重的哲學錯誤,即他們認為只要美國沒有找到石油,就一定沒有石油。
生活在這個島國的日本人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它"船用石油生成理論",他們認為,在海洋中的動植物腐爛後,沉積物在地層中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氣。
然而,這一理論是由中國地質學家李思光、潘忠祥等人提出的"陸地石油生產檢視"提出後,就被顛覆了。 這一理論為大慶油田的發現提供了理論依據。
然而,當時日本的技術水平落後於中國。 他們的大型油田開發機器只能下到地下700到900公尺,而大慶油田則位於1200公尺的深度。
即使日本人發現了大慶油田,由於技術限制,他們也無力開採。 此外,日本的檢測技術也相對落後。 它們主要依靠電檢測,檢測範圍有限。
在我國,第一種勘測方法已被廣泛用於更有效地探測地下資源。 這也是日本人沒有找到大慶油田的原因之一。
對中國來說幸運的是,從日本侵略者手中逃脫的大慶油田,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截至2020年,大慶油田已為全國生產超過20億噸,繳納利稅超過2萬億元,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蹟。
由於日本的觀念和技術還不成熟,否則可能會影響到大慶油田的安全,大慶油田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油田之一,對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影響。
正是大慶油田的發現,讓中國摘下了“劣油”的帽子,給了中國工業生產足夠的信心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