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1938年10月的乙個晚上,新四軍第一縱隊參謀長張凡憑一己之力,活捉敵軍500餘人。更不可思議的是,當時張凡手中的手槍出了故障,根本無法開槍。
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讓我們回到那天晚上的黃橋,看看張凡是如何用巧妙的計謀挽救了這一天。
1939年10月,是抗日戰爭決戰黃橋決戰的最後階段。 這場戰役對新四軍來說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凡作為新四軍第一縱隊的參謀長,肩負著沉重的責任。 那天晚上,按照慣例,他在指揮所裡繪製了一張地圖,以研究下一步。 突然,門外傳來敵軍的腳步聲和嘈雜的喊叫聲,張凡突然發現自己被困在了這所房子裡。
情況危急,張凡趕緊吹滅蠟燭,跳出窗外。 敵人發現房子裡沒有人,懷疑他是否出現了幻覺。 就在這時,張凡有了主意,假扮敵軍,混入敵軍。
張帆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是乙個充滿智慧和勇氣的人。 13歲那年,他不得不在山路上扛著石灰走幾十里賣給別人,鍛鍊了他非凡的體魄。 他17歲參加革命,率領“平肩隊”掩護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脫離危險。 長征期間,他留在南方對付敵人。 來到新四軍後,先後擔任參謀長、軍工部部長,立下了大功。當時37歲的張凡,是智慧與勇敢並存的一年。
混在敵軍中,張凡認出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原來是新四軍的司令! 張凡連忙讓司令員裝跑,司令員跟在後面喊道:“新四軍官跑了,追上去。 敵人聽到這個訊息後大喜過望,立即追了上去。
指揮官只有20歲,也是100公尺短跑運動員。 他故意放慢速度,讓敵人追上來,一路帶領他們到新四軍駐軍。為了奪取“官吏”的賞金,敵人興奮不已,不知自己已經深入虎穴。
這時,張凡也追到了車站。 他大喊各團都做好了戰鬥準備,師長也及時吹響了衝鋒號角。 敵人嚇壞了,急忙放下**投降。
就這樣,張凡和師長智取,活捉敵軍500餘人。 起初,戰友們不敢相信他們只用兩個人就取得了這樣的壯舉。 更令人驚奇的是,張凡的手槍在決戰中不幸失手!
張凡淡淡的說道,都是好運氣,但大家都知道,這是智慧和勇氣的結晶。 正如中國諺語所說,乙個聰明人想了一千遍,就一定犯了錯誤; 勇者千難萬,必有一克。 張帆是智慧和勇敢的傑出典範。
這場戰鬥充分展現了張凡在危險面前傑出的軍事頭腦和革命精神。 它啟發我們,乙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官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能,還要有足智多謀、勇於根據形勢靈活謀略,在危急關頭化危為解,最終戰勝強敵的勇氣。 這是一門精湛的軍事藝術,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然而,張凡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成績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首先,張凡是一名長期訓練的優秀軍人。 他從小就過著艱苦的生活,從13歲開始,他就要採石灰,走很長的山路謀生,這樣的環境培養了他堅韌的性格。 張凡自17歲參加革命以來,歷經湖南、江西兩地邊境的艱苦奮鬥,曆得了傑出的軍事才能。
來到新四軍後,他學習軍制,特別是教兵團“充電”,大大提高了他的指揮能力。 可以說,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系統的教育是張凡成功的堅實基礎。
其次,張凡具有非凡的軍事敏銳度,能夠根據情況靈活地制定戰略。 面對當晚的諸多困難,張凡並沒有慌張,而是穩住了軍隊的士氣,想出了乙個巧妙的方案,在關鍵時刻挽回了局面。 他善於趁敵人的貪婪,設下誘餌,一步步,最終一舉將他引誘到新四軍的營地。 這種冷靜、足智多謀和現場適應情況的能力,是張凡成功“活捉五百人”的關鍵。
最後,張凡具有高度的革命意志和無畏的犧牲精神。 哪怕手槍失效,他也沒有絲毫畏懼,獨自一人混入敵營,與年輕指揮官並肩作戰。 正是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支援了兩人克服危險,完成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壯舉。
張凡和司長的故事感人至深,值得我們學習。 乙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必須具有堅定的革命意志、艱苦淳樸的性格、精湛的技能、靈活靈活的頭腦和智慧的勇氣。
我們要學習他們面對困難和危險永不退縮的革命氣概,學習他們集智慧和勇氣於一身的軍事藝術,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