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突然大轉彎,宣布以中國在經濟上“脅迫”立陶宛為由,暫停世貿組織對中國的起訴。 從表面上看,從技術角度來看,歐盟實際上是在努力避免與中國直接對抗,中國兩年來一直沒有做出任何妥協。
這場爭端源於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的挑戰。 立陶宛允許台灣在其首都設立“代表處”,這是對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公然挑釁。 中國對此做出了強烈回應,其中兩個國家解除了外交關係,並停止向立陶宛出口商品等。 上述措施嚴重影響了立陶宛經濟,許多跨國公司撤出立陶宛,中歐班列停止通過立陶宛,立陶宛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陷入停滯。
立陶宛之所以敢於反對中國,是因為它希望獲得西方國家的支援和信任。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地區乙個只有6.5萬平方公里的小國,蘇聯解體後,立陶宛作為西方國家加入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立陶宛與中國、俄羅斯等國的關係,甚至會在一些敏感話題上製造事件。 就中國而言,立陶宛視台灣是中國最大的利益和底線。 對於俄羅斯,立陶宛呼籲其公民提高對烏克蘭的支援,這符合俄羅斯的戰略利益和俄羅斯的基本原則。
立陶宛認為自己可以得到西方的幫助,於是向歐洲抱怨,希望歐洲與歐洲站在一起,共同抵制來自中國的“脅迫”。 立陶宛州長還鼓勵中國將其錯誤提公升到中國和歐洲的水平,不僅針對立陶宛,而且針對整個歐洲。 歐洲也利用了這一趨勢,並以此為契機在世貿組織起訴中國,指責中國違反世貿組織規則,而歐盟外交和安全事務部長何塞普·博雷爾則要求成員國支援立陶宛。
然而,歐盟很快意識到,這種做法除了破壞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外,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中國是歐洲最大的經貿夥伴,也是歐洲的主要盟友,歐洲不願意因為乙個國家而與另乙個國家為敵,尤其是在台灣之後的微妙時刻。 因此,歐洲停止對中國的起訴既是一種妥協,也是一種妥協。
結果,立陶宛作為歐洲的棄兒,處於更加尷尬和尷尬的境地。 它本身在對抗中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外部遭到了中俄的排斥,其盟國也出於中歐友誼的考慮而停止了戰鬥。 由此可見,搞“****”是一條出路,只能給自己找麻煩,根本得不到。
立陶宛要想同中國發展更好的合作,就應該承認事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回到乙個中國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 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歷史和現實。 中中雙方都堅信,中國一定能完成國家的統一。 立陶宛要想恢復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就必須與台灣保持距離,否則只能給自己帶來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