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迴避型的人總是喜歡以“受害者”的身份待在你身邊。
他們自洽的邏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使得他們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或缺點,他們總是習慣於把問題歸咎於你。
一旦你對他們有了一點真情實感,他們就特別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問題,甚至天真地認為”你可以拯救他們的不幸和創傷”。
儘管迴避型迴避行為(包括情緒冷漠、過分強調自己的獨立性、逃避解決問題等)可能非常令人窒息和無助。 但對於接觸依戀模式多年的我來說,最讓我擔心的不是對他們行為的迴避,而是他們心理上的無意識。
心理無意識必然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洽邏輯。
大多數時候,迴避型的人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你們的關係,沒有同理心或反思。 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是關係的規範準則。
他們習慣於不依賴別人,所以他們不允許你依賴他們。
他們習慣於不打擾別人,所以他們不允許你麻煩他們。
並不是說他們討厭“依賴”和“幫助”之類的東西,主要是因為他們對任何人際關係都有一定程度的防禦性(而這種防禦感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與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成正比),很難真正信任或信任乙個人,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地抵制關係的互動行為。
天性比“正常人”更多疑、更敏感,對人際關係會有更多的“服從測試”。 只有你符合我的標準,達到我的期望,你才可能是我可以信任和依賴的人。
事實上,迴避型關係有很多規則和規定。
別看他們不吵不搶,彷彿整天“心地純、無慾、無慾”,其實他們對你和一段關係,有很多自己的主觀需求。
在外在表現上,他們之所以能無欲無欲,不主動向你索要什麼,是因為不夠依賴你,不夠信任你,即使你們是戀人,存在於共同體關係中,他們還是會把你看成乙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強調彼此的“主體分離”。我也更怕主動惹麻煩,讓我難以退出。
在內在感知中,迴避型對你有期望。 或者他們會通過他們的感受來判斷你的價值,以及這段關係是否需要繼續下去。
只要他們進入一段關係,對愛情抱有接納的態度,他們就難免會期望自己要找的另一半是乙個有能力的人,能在很多方面達到自己理想的伴侶標準。
但這個“配套標準”到底是什麼?
它實際上非常模糊。
即使是迴避型的人自己也不能說實話。 他們只知道一般情況下,他們正在尋找乙個獨立、情緒穩定的伴侶。
但獨立在多大程度上是獨立的? - 如果你太獨立,你就不會被連線,如果你不獨立,你就會太粘人。 他們完全由他們的感受來判斷。
根據客戶的反饋,他們不時與迴避型相處。 有時迴避型似乎比他們表現得更依賴,但有時迴避型忙於自己的事情,就好像昨天的親密關係不存在一樣。
那是因為迴避型依戀的感性和理性是分開的,兩者之間沒有堅實的互動橋梁。 迴避型可以是“非常理性的”,但很少是“非常情緒化的”。
而健康的親密關係,理性和情感,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過度的理性會讓人看起來像機械人,相處起來沒有人類的感情; 過度的感性會使人優柔寡斷和拖延。
迴避型 在另一半的“整體要求”中,他們理性,他們堅強,他們想找到乙個全能的伴侶; 在與另一半的“實際關係”中,他們是主觀的、自我導向的、情緒化的,會根據自己的標準和感受來判斷你做的事是否正確? 好嗎?
脫節的感覺只會帶來不協調。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麼在與迴避型依戀相處時總有一種起伏感”。
然後回到問題部分,答案就來了。
這是因為迴避型“感覺”主觀判斷方法本身就缺乏公平正義。 往往在衝突發生後,他們會習慣性地推卸責任,產生一系列“推卸責任”的行為。
對不起,當你對自己缺乏清晰的認識,同時面對迴避的“義言”“天地不怕”“我是天下最正”的“推卸口言”時,你能不動搖嗎?
此時此刻,恐怕你會堅信“除了留在他身邊,你一定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最後,我想給你一句我特別喜歡的名言:
我是蔡@有故事的Teacher,乙個心理諮詢師,沒有故事,只有很多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