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GIAHS)是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起的乙個保護農業遺產系統的專案。 去年底,河北省關城市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市白薑種植系統、浙江省仙居市古楊梅群復合種植育種系統通過專家評審,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22個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地,位居世界第一。 是什麼讓這些專案與眾不同? 保護它們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我們的祖先通過反覆試驗,不斷調整捕魚、耕種和放牧的方式,他們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積累了獨特的經驗,不僅收穫了效益,而且與環境和諧友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 物種基因豐富多樣,農牧業景觀獨特美麗,智慧傳承,文明延續,美麗家園......各具特色
在安徽省銅陵市,當地特色作物銅陵白薑,薑香四溢,形似佛手,塊大而薄,口感清脆嫩滑。 2023年11月,銅陵白薑種植系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 為什麼一小塊白薑會受到世人的關注?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有乙個標準定義,即鄉村及其環境長期共同演化和動態適應形成的獨特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既能滿足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又能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銅陵白薑種植始於西漢。 一方面是水土,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千百年的傳承,獨特的技藝和農業智慧。 聖一武士家有9個生薑亭,儲存著400多戶人家的生薑種子。 初冬前後,村民們將挑選好的姜籽送來,用荷葉和茅草分開,分層放置在建築結構獨特的姜亭中,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加熱。
安徽銅陵市宜安區天門鎮五峰村“百年江館”業主盛義武“生薑怕凍,需要溫度,第一階段從初冬到冬至燃燒,讓它'出汗',冬至過後,天氣寒冷,它保溫,年初後,加火促進發芽。 “生火除水、過冬保暖、春天發芽是獨特的育種方式,種植方式也獨樹一幟。安徽省銅陵市菜籃專案管理辦公室主任、農業技術管理服務中心主任何永紅“生薑種植者每年在冬季之前都要深入土壤,使土壤更鬆散,在冬季乾燥的過程中,高溝殺死了土壤中的細菌和蟲卵,並施用了大量的有機肥,使有機肥與土壤充分融合。 每年清明節前後開始播種,姜籽一粒一粒地放在溝裡,然後開始覆土,整個過程中大約有4到5次的土壤耕作,兩邊的田埂都變成了溝渠,溝裡種上了銅陵白薑, 莊稼在田埂上。“5個多月,多次追肥、耕土,原有的溝渠逐漸變成了壟,原來的壟逐漸變成了溝渠。 不僅如此,生薑種植戶還採用了獨特的生薑水稻輪作種植方式。
姚繼貴,安徽省銅陵市農業農村局研究員“生薑對養分的需求比較高,容易發姜瘟病,所以種一年生薑,種水稻三到四年,要結合養分。 我們這裡有一種無處不在的雜草,barmao。 白薑喜歡陰,怕陽光直射,苗期需要七點陰陽三點,後期需要七點陽三點陰,用草遮光,初期遮蔭率比較高,葉子比較拉伸,後期日曬雨後, 稀落,透光率高,正好符合白薑對光的需求,端午節覆蓋頂端,雙陽見天。”
過去,農業文明在今天得到了振興。 如今,銅陵在繼承傳統加工技藝的基礎上,研發出80多種不同口味的產品,產量超過1萬噸,生薑種植者人均淨收入已達2.57萬元。 傳統的農耕文明也為農業強國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陳耀華“人類文明走到今天,我們的祖先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很多非常好的生態智慧,這為我們當前的發展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農業遺產是一種活的遺產,它有自己的一套傳統知識體系來支撐農業遺產的傳承,它具有多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它一般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景觀,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既實用又美觀。 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我們開發了許多新時代的產品,這些產品在經濟價值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公升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鄉村振興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分七批認定中國188處重要農業遺產,其中22處已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這188個地點展示了廣泛的長期農業生產系統、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發達的傳統知識和技術系統、獨特的農業生態景觀和美麗的家園。 要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產,不是要回歸當今農業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是要在傳統農業中尋找農業文明的“智慧”。
古樹和新芽,在光與影之間,穿越千年。 景邁山古茶林人工栽培的歷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 這裡生活著5個民族,其中2個世代守護著80,000英畝千年歷史的古茶林。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委副書記、普洱井麥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局長張丕生“1000多年前,京邁山的祖先來到這裡,發現並馴化了野生古樹茶。 他們有選擇地對森林中的一些樹木進行疏伐,將馴化的茶樹種植到森林中,形成高大的喬木層,中間以茶樹為主的灌木層,然後形成具有草本層的三維森林生態系統,形成了山林和林茶的景觀格局。 古茶林中有很多蜘蛛網,我們在管理過程中不會人為破壞或干擾它,因為蜘蛛網可以有效地幫助殺死昆蟲。 現在是茶林人與地共生、和諧相處的簡單生態智慧和生態倫理。 ”
高大的樹木提供適合茶樹生長的散射光,落葉為土壤提供有機質,生物多樣性可以預防病蟲害,無需施肥、澆水、除蟲,持續生產出優質有機茶,乙個充滿生態智慧的茶葉種植體系。 山上是祖先留下的古茶林,山腳下是今天人們培育的生態茶園。 龔嫻,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京麥茶農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這些茶樹差不多有四五十年的歷史了,當時的種植方式也是按照梯田茶這種非常密集的種植方式,過去茶樹之間的間距不超過20厘公尺,非常密集。 10多年來,我們慢慢恢復了古林下茶葉種植的方式,除了茶樹之間的距離,我們還在每塊田地裡種植了至少七八個其他樹種。 ”
茶園是村民的重要財產,茶山是他們的家園。 雲南普洱市京麥山制茶技藝的省級傳承人“山頂上是我們的神山,四周環繞著森林,古村落和古茶林分布在聖山周圍,古茶林的最低海拔是種植糧食作物的地方。 “2012年,雲南普洱古茶園和茶文化系統被選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 2023年,普洱井麥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成為中國第57個世界遺產、全球首個以茶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 千年植茶、泡茶的藝術,也孕育了古老的文化文明。 普洱是茶馬古道的起點,是“世界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承古道”,是明清時期普洱茶產產的集散地。 茶馬文化有助於國家維護邊疆穩定,促進與世界的物質文化交流。 如今,古老的茶馬文化也在助力鄉村振興。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鎮芒井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柯一華“我們合作社與瀾滄古茶公司簽訂了協議,烘乾、整理、捲製,一步一步來教我們。 從2011年到今天,合作社的數量從11個增加到41個,現在有107個合作社報名參加我們的合作社。 我們有726戶人家,每戶都有一片古老的茶林,2013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去年為20300元,收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好山、好水、好生態,也吸引了大批遊客。 2022年,瀾滄縣收入為624億元。 村民們物質豐富,精神豐富。 陳耀華“中國對全球重要文化遺產系統的參與程度很高,我們是數量最多的國家。 根據農業文化遺產的良好經驗和啟示,能夠做好中國農業,合理利用遺產資源,講好中國故事,為全球遺產保護提供中國解決方案和中國智慧,非常重要。 ”
總書記強調建設農業強國,必須體現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國情,立足多人少地資源稟賦,立足農業文明歷史底蘊,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 這些重要的農業遺產已經流傳了數千年,蘊含著農業文明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充滿生機,保護這些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強國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焦點採訪,央視網。
編輯:霍然。
主管:**溫,徐峰。
投稿郵箱:wgsn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