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殘酷之處在於,它總是以犧牲為代價,它打破了家庭,使人們流離失所,但不幸的是,中國在近代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在這漫長而殘酷的戰爭年代,中國面臨著極其困難的局面,外敵兼燴,內亂交織,數次瀕臨絕望。
在這些黑暗的歲月裡,我們有太多的感人事蹟,我們認識了太多的戰場英雄。 但事實上,參加革命的人數很難統計,犧牲的烈士人數似乎也沒有完全記錄下來,只有少數人能被我們稱讚。
不同背景、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們為了同乙個目標挺身而出,從五四運動開始,從北伐戰爭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有多少人相繼追隨,多少人的生命永遠被凍結, 流了多少血。
雖然國有山河斷,但山河還能是原來的山河嗎? 正是這群英勇無畏的英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忘記了自己的死亡,為我們換取了乙個完整的國家,為我們找到了熟悉的山川。 然而,就像每部電影都有主角和配角一樣,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發光,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被關注,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成功。 歷史不會記住每個人,但總有人不記得。
在1955年的典禮上,7位功勳父親被授予元帥軍銜,10名將軍、55名將軍、185名中將和798名少將。 這些大多是我們熟悉的,**這無疑是被授予的人的立國功勞,可謂是功成名就,資歷好。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 但正如我之前所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發光,總有一些不為人知。 “不要以成敗來評判英雄”,雖然不授予稱號不是衡量成敗的標準,也不是“討論”英雄的標尺。
然而,作為一名接受過戰爭洗禮,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人,他經歷了槍林彈雨,終於能夠站在頒獎台上,這不僅代表著榮譽和榮耀,更是一種肯定和讚美。 可以說,沒有乙個軍人不渴望擁有“軍功勳章”。 但是,既然是獎勵,就必須有它的評價標準,如果有人被選中,總會有人沒有被選中。
紅軍一直是我國戰隊的主力軍,早期的紅軍戰隊很多隊員都是普通人,他們因為種種原因選擇加入紅軍,一直在南北與紅軍作戰。 正是這樣一群普通的人,才成為我們革命最早的新生力量和奠基人。
紅軍老兵3000餘人,歷經數次炮火圍剿洗禮,在漫長而艱苦的25000裡旅途中,翻過雪山,穿越草原,忍飢挨餓。 他們參加過土地革命,參加過抗日戰爭的戰場,有的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不畏生死。
這是一群紅軍最忠實的支持者,這是一群平凡而偉大的人,也許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貢獻,沒有震撼的壯舉,沒有歌可泣的故事,也許他們一直都是最普通的戰士。 但是,誰能說他們是普通的呢? 誰能否認他們的努力?
也許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受傷而退出戰場,也許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學歷低而無法擔任重要職務,但誰能不被他們的默默努力所感動? 誰能不佩服他們的毅力?
雖然他們也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也打過仗,但由於條件不達標,他們甚至不能被評為校官。 這樣的結果雖然不是不公平的,但總是令人遺憾的。
好在面對這樣的特殊情況,黨沒有忘記自己的貢獻,領導們十分重視,立即研究並制定了“老紅軍不是上校”的評價原則。 這樣的特殊規定,代表了黨和人民對這批老兵的感激之情,也是對這些血戰、為國、為黨無私奉獻、奉獻了大半輩子的紅軍老兵最大的敬意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