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
從童年到成年,無論是老師、父母,還是你的伴侶或朋友,當你遇到一些事情時,他們都會鼓勵你面對困難。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不那麼想了,我開始明白,只有懂得閉關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社會的發展需要千千萬萬的困難,這就像養蠱一樣,只有有足夠的炮灰,才能競爭一兩個成功的人。
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發展得更快。
如果年輕人沒有活力,都平滑了,都躺平了,那麼整個社會都會談論發展嗎?
國家說發展是硬道理,卻沒有告訴你,面對困難,不僅意味著你可以爬到千公尺的頂峰,而且你可能會掉入深淵。
任何時候,凡事都有機遇與風險並存,這是永恆的真理。
是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有時候我忍不住想和身邊的年輕人談談,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抱負的年輕人。
談談什麼時候應該迎接挑戰,什麼時候應該平穩下來,面對困難要退縮。
當外部環境好的時候,也就是在時間、地點、人力都好的時候,就要抓住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為官、經商、學問、心為天地、為民立人、為求學,為往聖人繼續求學的志向。
反之。 當外部環境不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慎重言行,選擇平滑稜角變得光滑,更多時候只是為了留下乙個有用的身體而從困難中退縮。
這個時候,我還想做乙個驚天動地的事業。
至少他會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才能而患上抑鬱症,最壞的情況是,他會墜入深淵,摔得粉碎。
面對困難退縮,先保留有用的身體,這是大智慧。
因為只有先保留乙個有用的身體,當環境變好的時候,你才有資本去實現你的人生抱負。
古人用一句成語來概括這個想法,那就是用智慧保護自己。
是的。 智慧和自我保護是儒家的思想。
每當我講到自我保護的想法時,肯定會有很多人拿起來嘲笑它,罵儒家思想。
但這些罵人真的懂儒家嗎?
有些人根本分不清區別,面對困難退縮是因為選擇退縮的智慧,還是因為恐懼和怯懦。
兩者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區分兩者的方法是度。
儒家的撤退是一種明智的迂迴策略,最終目標是以一家人治國、平天下,到了沒有退路的程度,就不能再退了。
度是自己的心,是堅持真理的良心,不能做任何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
明智地保護自己。 受到保護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臟。
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位老太太摔倒了,爬不起來,很可憐。 你是擺脫了邊緣和角落並撤退了,還是迎接了挑戰?
這是乙個問問你自己的心的問題。
崇尚保護自我保護的儒家,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得到支援,他保護的是自己的心,如果不幫忙,那麼他的心就過不去。
這是一件不能退卻的事情,如果你不幫助它,就是因為恐懼和怯懦,才選擇退卻。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我們所做的一切,只要我們的初衷不變,我們堅持真理的良知不變,稜角磨平,遇到困難退縮,就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