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關鍵詞:優秀企業、優質資產。
在信中,它提到,本年度淨收入的增長歸因於優秀的管理團隊和各種高質量的公司**和債券持有量。
收購了一批優秀企業,並不斷加大對優質企業和債券的投入。
目標是通過優質資產和良好的投資回報來提高股東權益。
這與早期巴菲特說這句話的形象相差太大,從**的描述來看,早期的巴菲特有點像撿垃圾(菸頭股),但從56年致股東的信來看,質量是最重要的乙個字。
1957年:
關鍵詞:投資目標。
開頭也挺有意思的,有點相似"正如我去年所預料的那樣"開盤:行情水平高於其內在價值,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則意味著未來行情會有東西,行情會如預期般下跌。
還有乙個關鍵的詞,5年。 1957年,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已經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市場。
然後介紹,公司的投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清算型,另一部分是一般投資。 56年底,清算投資佔30%(一級市場),70%一般投資(二級市場),目前為15:85。
本文還闡述了投資目標:滿足於高於市場約10%的回報率。 同時,預計在熊市中表現優於牛市,在牛市中,將獲得與市場相當的回報就滿足了。
1958年:
關鍵詞:投資邏輯。
這是美國股市的牛市,道瓊指數為**385%。在信中,沃倫·巴菲特再次強調,他無意專注於市場,他的主要關注點是尋找被低估的人。 這裡是**而不是**
買賣聯邦(聯邦信託公司)的具體操作描述如下: 我用我認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了一些相關資料,如下:
購買時:內在價值:125,股價:50
相關資料:每股淨利潤為10,(相當於PE的5倍),每股淨資產為5000萬,淨資產約為第一國民銀行或位於美國國家銀行的一半。 該銀行一直希望合併聯邦信託,但由於個人原因,已被阻止。
大股東是一家大型銀行,持有25%的股份5%。股東總數為300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第二大股東。
投資邏輯:(括號內是我的理解解釋)。
1:防禦性強。 (管理良好且利潤豐厚,**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 )
2:建立在步伐之上的卓越和穩定的價值。 (管理得當有增長,內在價值125增長到135。 )
3:雖然可能是一年或十年,但這個值最終會釋放出來。 (如果發布,該值將達到 250。 合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作為第二大股東,有更大的投票權使合併成為現實。 )
賣出價:80(後來下跌,然後又回公升)。 因為與 125 的內在價值相比,50 沒有吸引力,而 80 與內在價值 135 相比沒有吸引力。 信中還提到了類似高賣低買的操作,基於內在價值與**的比較,以更好地利用資金。
從這個最初的案例可以看出,巴菲特的成功並非偶然,他早期的投資在邏輯上形成了乙個閉環。 70多年後的今天,這些邏輯仍然活得很好。 這。。。。。。崇拜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