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年回家時,父母和親戚都會催促他結婚。 每年他都說要等,當父母問他什麼時候等的時候,他說等到有錢再等。
從小在農村長大,沒有接受過書中提到的素質教育,沒見過少年宮,十幾歲時沒進過圖書館,長大後也沒養成什麼愛好。
當他看到網路上別人感嘆“人生是荒野,不是軌道”時,他沒有同理心,因為沒有人在他的生命中為他規劃過一條軌道。
雖然他已經習慣了家裡的荒野裡生長著各種各樣的糧食,但這些被村民詛咒的穀物,卻是他和整個村子努力掙脫的泥潭。
現在他已經30歲了,他的父母說,如果我們不結婚,我們在村里就抬不起頭來。
他想不出是什麼東西壓在父母的腦袋上,他唯一知道的是,沒有錢,人真的撐不住頭。
對於大多數農村大齡青年來說,婚姻還不是人生規劃中最重要的事情。
作為自己家族乃至全家第一代的辛勤勞動,晚婚晚育不僅是個人選擇,更關係到整個家庭的生存。
在大多數中國農村家庭的父母眼中,“養育孩子防老”的內涵不是等他們老了有錢花,而是老了就有人陪著他們。
然而,從小生活在惡劣的條件下,進入大城市後突然發現這麼多人過著如此美好的生活,傳統的在溫飽一線掙扎求生的農村生活方式,已經不再成為農村青年的首選物件。
有錢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有錢花是多麼困難。
所謂“氏族想留在家鄉,家窮到別的國家去”。 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在原生家庭處境艱難,一些落後地區的農村孩子的童年是“田裡長什麼,鍋裡煮什麼”,穿別人剩下的衣服也是理所當然的。
更重要的是,教育資源和條件的匱乏使農村青年在大城市與其他人競爭時處於劣勢。 這直接導致他們從事更累、更辛苦、更便宜的工作。
因此,晚婚晚育不僅是家庭的選擇,更是一種心理困境。
缺乏足夠的經濟條件成為他們心中焦慮的根源。 一切努力和鬥爭都是為了解決經濟條件的不足。
婚姻,在農村的傳統模式中,不僅是乙個需要大量資金的專案,而且生育和教育孩子將成為長期消費的隱患。
如果你連自己都養不活,你能用什麼來養活你的孩子?
這也是當今許多年輕人拒絕生育甚至抗拒婚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自己生活的挫折和對後代的責任感下,晚婚晚育是唯一的選擇。
許多農村青年在加入職場後,會有“重新養成自己”的想法,即重新審視和改變過去的生活,在“被培養”的角色中重新教育自己。
陶行之說:“好生活就是好教育。 “在終身教育時代,農村青年有機會、有能力彌補青少年時期沒有機會獲得的優質教育,重新思考美好生活,這不僅是個人的人生選擇,也是整個社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