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元,原名趙榮山,又名趙先舟,是滿族人。 十幾歲時,他在一所私立學校學習了6年,然後在一所中醫學院學習了3年,畢業後在瀋陽和錦州行醫。
918事件後,日軍對東北人民進行了瘋狂的**
他的父母和妹妹慘死在日軍的屠刀下,未婚妻王少娟也因參加抗日同盟而被敵人殺害。
日軍的殘暴行徑激起了楊景遠的強烈憤慨。 為了尋求抗日救國之路,他憤怒地離開家,到北平尋找並加入了黨的抗日組織。
經過黨組織的培養和教育,楊敬遠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七七事變”後,他被調到河北省軍委工作。 濟南淪陷後,河山邊境地區黨組織與山東省委失去聯絡,工作暫時由河北省委領導。
1938年3月,為加強對冀魯邊區的領導,河北省委派楊敬元、李啟華等5人到冀魯邊區,楊敬遠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特種旅第31游擊支隊”副司令員。
後來,他的鬍子長得又長又濃密,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楊樹鬍子”。
楊敬遠的犧牲令人惋惜。 國民黨的孫忠文採取反動立場,囂張跋扈,對共產黨人進行鎮壓和摩擦。 楊敬遠率領五百多人分三路向四區進發,直奔大昭村孫忠文的巢穴。
戰鬥開始後不久,楊景遠腰部中彈受傷,但仍堅持指揮戰鬥,敵人衝出村子,俘虜了楊景遠。 黎明時分,孫忠文得意忘形,說:“楊同志,這次對不起你。 ”
楊敬遠堅定地說:“共產黨員不怕死,想殺什麼就砍什麼。 最終,楊景遠英勇犧牲,侍衛們也被擊斃。 敵人的殘暴令人髮指,但也鼓舞了邊境地區軍民的士氣。
1939年1月2日凌晨3時,八路軍挺進抗日先遣縱隊。
第5、第6支隊向孫忠文部發起全面進攻,孫忠文的1000多支民兵全部被擊潰,孫忠文在戰鬥中陣亡。
戰鬥結束後,群眾將楊景遠的頭顱交給八路軍,裝在棺材裡,運回特政駐紮的老縣城。 集魯邊區黨、政府、軍隊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挺身而出”分隊指揮員肖華介紹了楊景遠的英雄事蹟,並寫下了著名的輓歌,悼念楊景遠的英勇犧牲。
為紀念烈士,1940年,冀魯邊區黨委決定設立靖遠縣,將燕山南部和樂陵北部劃分。 1945年,靖遠縣與燕山縣合併,靖遠縣的名稱仍沿用。
到1949年5月,燕山縣又改了原名。 2014年9月1日,楊敬遠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位著名抗日烈士英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