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健.
大樓建在**,我有最終決定權。 ”
對於從事測量管理工作近30年的杜豔萍來說,這不是吹牛,而是沉甸甸的責任。
組織資料、輸入儀器和測量......現場1月23日清晨,在2024年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省級重點工程——蘇古噴策科技園專案施工現場,中國建設第一局北京公司測量管理員杜豔萍又忙了起來。
這是雲服務研發運營中心,是乙個標準扇區,外半徑為16493公尺,測量精度非常高,不能有絲毫誤差。 杜豔萍告訴記者,無論建什麼,測量永遠是第一道工序。 他是第乙個進入整個專案部的人,他必須首先為建築物設定坐標。
相差一公釐,損失一千英里。 對於省級重大專案,要精益求精,不容有誤。 如果將偏差定在某一點,可能會造成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元的損失。 “你做的越多,你就越小心。 杜豔萍說。
開挖基坑時,人員、裝置、交叉施工很多,壓力很大。 杜豔萍表示,樁基測量一般是通過北斗衛星定位的,如果樁基位置偏離,後果不堪設想。 如今,僅僅8個月後,這座扇形建築就拔地而起,完成了封頂,進入了裝修階段。
地上建築測量對精度要求更高,我們都使用全站儀,即使在極寒天氣下也不會產生誤差。 當杜豔萍確定基本點後,建築內部比較詳細的工作就交給了施工隊的測量師。
走進雲服務研發運營中心,測量員楊全友和他的搭檔正在二樓打線。 只見乙個人拿著噴墨機蹲在原地,另乙個人把墨線引到前面標有紅藍鉛的點,輕輕一彈,地上就印上了一條黑色的直線。
牆壁在哪裡,柱子在哪裡,門在哪裡,窗戶在哪裡,這取決於我。 楊全有笑著說,他的線子彈在哪裡,工人們就在那裡工作。
打完一組台詞後,楊全佑拿出手機,開啟CAD軟體,看向下乙個點。 “剛開始測量時,我每天都要拿著厚厚的藍圖,但現在使用手機要容易多了。 楊全友說,施工圖都是藍色的,人們常說“藍圖畫到最後”,這才是真正的“藍圖”。
來到這個專案,楊全友給了兒子更多的**。 “這是計算谷專案,我兒子是中科院自動化專業的研究生,去年剛到北京工作,學習人工智慧,和這個差不多。 因為這個專案,他和他的孩子們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談論。
新年伊始,無論是技術專家還是普通工人,成千上萬的工人都在重大工程建設的第一線默默奮戰,鉚接著滿滿的熱情迎接起步。
浪潮科技園總規劃建築面積33萬平方公尺,建設投資預算25億元。 大家都精力充沛,力爭保質保量地完成建設目標。 算谷浪潮科技園專案運營工程師孟巨集偉表示,該專案由部、省、市共建,其高質量高效的推進離不開各方的支援。 專案建成後,預計將吸引100多家優秀生態合作夥伴,容納約2萬名科技人才,助力“中國計算谷”成為中國領先的數字產業發展高地和全球領先的先進計算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