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料庫系統設計中,資料模式的設計至關重要。 這涉及有效地將現實世界的複雜結構和關係轉換為適當的資料模式。 關係模式由於其堅實的數學基礎,不僅可以以二維表的形式清晰地表達實體,還可以描述實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成為資料庫邏輯設計的有力工具。
資料模式設計的核心是如何構建有效的資料庫模式,即如何基於給定的一組資料,構建乙個在資料儲存和操作方面效能優異的資料庫系統。 雖然物件導向的資料庫設計方法有其優點,但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方法是基於 E-R(實體關係)模型的方法。
從現實世界轉換為E-R模型,然後將E-R模型轉換為資料庫系統支援的資料庫模式,是資料庫設計中的常見過程。 但是,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資料冗餘,進而導致其他可能影響資料庫效能的不良異常。
在E-R模型出現之前,Codd提出了關聯式資料庫理論,並發展了一套關聯式資料庫設計理論,即關係規範化理論。 這套理論涉及基於真實世界資料依賴關係的關係模式的規範化,以優化資料庫設計。 資料依賴關係是對關係模式的語義完整性約束,它限制了關係模式例項在任何給定時間的值。
規範化關係模式可避免許多不良異常。 然而,識別所有資料依賴關係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並且僅基於資料依賴關係的規範化的結果資料庫設計在實踐中可能不是最優的,因為它沒有考慮關係的實際大小和常見操作。
關聯式資料庫設計理論在實際應用中具有重要價值。 首先,它可以幫助使用者分析和確定什麼是好的資料庫模式,甚至判斷哪些e-r模型可以轉化為優秀的資料庫模式。 其次,通過歸一化可以進一步優化從e-r模型轉換而來的關係模式; 最後,關聯式資料庫設計理論可以指導我們在必要時加入關係模式,從而簡化設計。
因此,流行的關係型資料庫設計方法通常是先構建e-r模型,然後將其轉換為關係模式,最後對得到的關係模式進行優化,以保證資料庫設計的有效性和效率。
關係模型可以定義為五重奏 r(u, d, dom, f)。 它包含以下元件:
r:關係的名稱,用於唯一標識關係模式。
u:屬性集,構成關係 r 的所有屬性的集合。
d:域集合,它是屬性的所有可能值範圍的集合。
dom: 是屬性到域的對映,用於定義每個屬性的合法值。
f:是一組資料依賴關係,用於指定屬性之間的資料依賴關係。
這個五元組的定義提供了關係模式的完整描述。 關係模式是關係的藍圖或模板,而關係是該模式在特定時刻的具體例項。
關係模式它是靜態的和穩定的,它定義了關係的結構和約束。
關係它是某個時間點關係模式的具體例項,它是動態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關係模式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屬性集 u 和資料依賴集 f,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資料庫的設計和結構。 雖然域集 D 和屬性到域對映 DOM 在理論上很重要,但它們通常不是特定資料庫設計中的主要考慮因素。
因此,關係模型通常被簡化為三元組 r(u, f)。 在此簡化模型中:
r(u, f)表示關係模式,其中 u 是屬性集,f 是資料依賴關係集。
只有當關係 r 滿足資料依賴集 f 中定義的所有約束時,R 才是關係模式 r(u, f) 的有效例項。
這種簡化的表示強調了屬性集和資料依賴關係在關係模型中的中心地位,從而簡化了資料庫設計和分析過程。
如何在資料庫中構建良好的關聯式資料庫架構? 在討論如何設計乙個好的關聯式資料庫模式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什麼是糟糕的資料庫設計。
教師教學管理系統。 在實踐中,教師教學的人工管理通常是通過製作桌子來進行的。
管理員使用查詢表來了解教師可以教授哪些課程,以便他們可以安排教學任務並通知教師。 針對這個實際問題,將其設計為用於教師教學管理的計算機系統,首先將表中的資料描述為關聯式資料庫的關係資料模型,然後將資料儲存在計算機中。 關係模型是乙個標準的二維表,而要準確地將資料儲存在表中,直接作為關係表如下:
上表對應的關係模式如下:r(教師編號、教師姓名、聯絡人**、課程編號、課程名稱)。 從現實世界中的事實可以看出,乙個老師只有乙個老師的名字,一門課程只有乙個課程號。
因此,關係模型r的關鍵詞是(教師編號、課程編號),即可以根據每個教師編號和所教課程的編號來確定課程名稱,也可以根據每個教師編號確定教師的姓名和聯絡方式。 雖然此模式只有五個屬性,但在使用此模式時存在以下問題。
資料冗餘:當同一位教師教授多門課程時,會重複儲存其教師編號、姓名和聯絡方式**。
更新異常:資料冗餘使更新操作複雜化,並可能導致不一致。 例如,如果一位教師教授三門課程,則關係中將有三條記錄。 如果教師的位址發生變化,則所有三條記錄中的連線**都會發生變化; 如果在複習過程中忘記更改其中乙個記錄的聯絡人,則會導致教師聯絡人不一致的錯誤。
插入例外:您不能單獨新增教師或課程資訊,因為教師編號和課程編號是關鍵字,不能為空。
刪除例外:刪除特定課程可能會意外刪除教師的基本資訊。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該文提出一種關係模式的分解方法,將原有的模式分解為三種關係模式:
R1(教師編號、教師姓名、聯絡方式**)。:描述老師的基本資訊。
R2(課程編號、課程名稱)。:描述課程的基本資訊。
R3(教師編號、課程編號)。:描述教師與課程的關聯。
這種分解解決了資料冗餘和操作異常問題,同時還保留了必要的資訊。 但是,它可能會增加查詢操作的複雜性,這可能需要對這些關係執行聯接操作。
關係模式分解的基礎:
關係模式的正確分解依賴於資料依賴關係,尤其是函式依賴關係。 在上面的例子中:
“教師姓名”和“聯絡人”功能取決於教師編號。
課程名稱功能取決於課程編號。
了解這些依賴關係有助於確定如何分解關係模式,以減少資料冗餘和操作異常。
乙個好的關係型資料庫架構設計應該儘量減少資料冗餘,避免各種操作異常,並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正確應用規範化理論以及識別和利用資料依賴關係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 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考慮查詢效率和資料操作的便利性,以達到資料模型與應用需求之間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