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為了保證朱家的永久統治,他命軍事顧問劉伯文消滅國龍脈。 劉伯文只好扛了,他花了好幾年時間,走遍了千山萬河,把龍脈全部斬斷。
朱元璋大喜過望,以為再也沒有人能挑戰他朱家的皇權了,可是他不知道劉伯文其實並沒有把龍脈全部斬斷,長白山外還剩下最後一條龍脈。
兩百多年後,清軍入關,取代了明朝,成為最後乙個封建王朝。
在侃裕的古老傳統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它被稱為"龍脈"它只不過是地形特殊山川地理的總稱,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雖然現代人對此心存疑慮,但古人卻深信不疑,尤其是古代的皇帝。 他們在生前宣稱自己是真正的龍子,死後將被埋葬在所謂的龍脈中。
按照坎禹的功法,中國的龍脈都起源於崑崙山,所以歷代以來,崑崙山都被視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從崑崙山開始,全國各地都形成了龍脈,許多風水寶物都聚集在這些龍脈上。
古代皇帝非常重視這些風水寶物,他們稱它們為風水寶物"龍穴"他們繼承王位後,會派有能力的人去尋找適合他們埋葬的地方的龍脈。
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逐漸明白了龍脈理論的荒謬。 許多古代傑出的君主被埋葬在所謂的龍脈風水寶藏中,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王朝衰落的命運。
由此可見,龍脈並沒有帶來改變天空和生命的神奇效果,否則這些朝代也不會走到盡頭。 雖然死後被埋在龍脈中無疑是身份的象徵,但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很順利。
在古代歷史上,有許多被戰爭摧毀的皇陵。 比如北宋的皇陵,在失去南宋的保護後,差點被晉兵盜賊洗劫一空。
即使在近代,國家也非常重視皇帝陵墓,但仍然通過考古手段挖掘了一些皇陵,例如明定陵的萬曆皇帝。
在我國的龍脈上,埋葬著三位最具傳奇色彩的古人,他們的墓地被譽為風水寶藏,至今沒有人敢挖,誰也挖不開。
他們分別是黃帝、秦始皇和李志,他們都是古代皇帝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黃帝,中華文明的始祖,天下華人的共同祖先,他的陵墓名叫巧陵,位於延安市黃陵縣北部的橋山,故名。
橋陵前,有一棵據說有5000多年歷史的柏樹,據說這棵柏樹是黃帝親自種的。
西元前110年,漢武帝親自率領18萬大軍參拜黃帝陵,從此幾千年來,黃帝陵一直是歷代各代人盛大祭祀的地方。
時至今日,黃帝陵祭祀大典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的重要節日,承載著中華後人不忘烈士、緬懷先輩的感情。 黃帝陵藏有歷代流傳下來的無數文物,但又有哪個考古專家敢提出挖掘黃帝陵?
一旦有人這樣做,無疑會挑戰全球華人的底線。 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他被公認為中國的祖先,而秦始皇則認為自己是“德三帝五功帝”,所以他稱自己為皇帝。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秦始皇確實配得上這八個字的評價。 他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措施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創了封建皇權時代的先河。
秦始皇從13歲起就開始下令為自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仍未完工,他動員數十萬俘虜繼續修建,死後勉強完工。
作為古代最大的陵墓,再加上秦始皇的威望,很多人一直想挖掘秦始皇陵。 但是,由於明定陵發掘的慘痛教訓,秦始皇陵在文物保護技術進一步發展之前無法挖掘出來。
黃帝陵雖然不敢挖,秦始皇陵也挖不出來,但為什麼說唐高宗李志的乾陵也挖不出來呢? 事實上,乾陵的挖掘可能比秦始皇陵還要困難。
乾陵是整個唐朝財政實力的結晶,唐朝比秦朝晚了近千年,國力遠不能和秦朝相提並論。 因此,乾陵作為古代帝王陵墓中最堅固的一座,無疑更難挖掘。
黃超曾率領數十萬兵馬尋找乾陵入口,但無濟於事。 雖然技術先進,但面對唐代的大型陵墓,還是很難找到入口。 找到位置後,在不破壞文物的情況下,用小型機械挖掘建在山上的乾陵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