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很大一部分人已經“技術破產”了,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所謂技術性破產,基本上就是自己手中的資產,完全不如自己手中的債務。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借100萬買一套130萬元的房子(含首付30萬元),20年還清,年利率5%,未來20年一共要還200萬。
表面上,我背著100萬的貸款,其實卻高達200萬,已經超過了130萬的房子市場價格,在這種情況下,我其實是“資不抵債”。
尤其是這兩年,很多地方的房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市場價格也出現了很大的折扣,但是大家需要還的錢卻不少,頂多是去年降低了房貸利率,也減少了一些利息,但本質上還是資不抵債的局面。
也許你認為這不僅僅是買房的貸款,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實上,裡面的東西比看起來要多得多。
90年代的日本知道,泡沫經濟破滅後,GDP在地面上躺了近30年,問題是**? 其中乙個關鍵點是,整個國家都在從上到下償還債務。 泡沫破滅前,大家都貸款買**、買地,企業也借貸擴大生產,當時資產大於債務,但泡沫破滅後,資產嚴重縮水。
在這段時間裡,我正在讀一本名為《負動產時代》的書,書中談到了泡沫破滅後的日本,80年代以數億日元購買的房屋和土地在2000年後只能以100萬日元的價格出售。
可以說,近30年來,日本的債務已經從國家還給了企業和老百姓,導致經濟停滯不前,許多行業走下坡路。 回到我們身上,其實我們還是比較幸運的,目前,“技術性破產”更集中在微觀層面,也就是個人層面。 在個人中,70後和一些80後是最突出的——成年後還貸,現在想著給孩子還債,這基本上是兩代人的“技術性破產”。
相反,90後、00後的意識覺醒了,他們不想過父輩的苦澀生活,他們的生活什麼都丟不掉,於是大家開始結束買房和高消費。 其實在我看來,挺對的,總不能一直背著爺爺奶奶三代的債吧?
當每個人都在貸款的背後,誰來做研發? 誰來發展經濟? 誰花錢? 這難道不是和日本一樣的經濟嗎?
這兩年消費低迷,經濟放緩,老牛覺得眼前的債務太多了,大家都得放慢腳步。 其實對應的是技術術語,就是顧朝明所說的“修復資產負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