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來說,拿到年錢是很開心的。 然而,對於成年人來說,年錢卻成了負擔,年終獎的喜悅往往被年錢的負擔沖淡了。 近日,一則“7200元年終獎不夠支付年款”的訊息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讓人思考:年錢的傳統意義是否變了味,成了節日的負擔?
據**報道,今年春節,來自湖南省邵陽市的趙磊“壓力很大”——老家有很多親戚,她一共給16個孩子送了年錢,每人500元,共計8000元。
去年我忙得不可開交,年終獎才7200元。 春節給了年錢,花光了我所有的年終獎。 趙磊無奈地說,這幾年農村老家的年錢漲了,少了就拿不了,多給年錢也讓人心疼。
對此,有網友表示無法理解,“我想花多少錢就付多少年錢,不管愛不愛,死了誰吃虧”,有網友表示500太多了,100就意味著一點點。 有網友表示,各地要積極採取措施,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年錢觀念,杜絕年錢比的現象,讓年錢不再“內卷”,回歸接觸感情、傳遞祝福的初衷。
新年錢,這種傳統習俗最初是寄託在長輩對年輕一代的祝福和期待上,象徵著新的一年財富的增長和好運。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年錢的性質也在悄然變化。 從最初的象徵性捐贈,到現在的幾百甚至幾千甚至更高,年錢的金額不斷攀公升,給很多年輕人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一方面,社會競爭的壓力和生活成本的增加,讓許多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捉襟見肘。作為對一年辛勤工作的獎勵,年終獎金通常有望為新的一年帶來一些財務緩衝。 然而,當這筆錢本應用於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或規劃未來發展時,卻被用來支付新年的費用,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另一方面,年錢的過度比較也助長了這種負擔。 如今,年錢似乎成了一種“面子專案”,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把它當成了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 在這樣的氛圍下,年錢的數額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年錢的負擔。
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年錢的傳統意義,回歸其本質。 作為長輩對年輕一代的祝福,新年錢應該是一種情感傳遞,而不是金錢的較量。 我們可以嘗試以其他方式表達愛和期望,例如與孩子共度時光和分享生活經歷。 同時,社會也應提倡理性消費,避免將金錢作為衡量幸福和成功的唯一標準。
今年,你是捐錢還是收錢? 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聊聊您的新年理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