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紅軍和活躍在南方八省14個地區的游擊隊(瓊崖游擊隊除外)進行了歷史性的改組,正式組建為新四軍,肩負著抗日戰爭的神聖使命。 新四軍剛成立時,其兵力已經相當龐大,有四個支隊,共10個團,總兵力約1萬人,暴露了抗日鐵軍的雛形。
然而,歷史的大輪子總是充滿曲折。 1940年10月,皖南事變使新四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然而,英勇的新四軍並沒有被打敗,僅僅幾個月後,即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的軍事總部在蘇北鹽城重生重組。 這次改組不僅吸收了在華中地區堅持抗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兵力,還吸收了從山東東南增援的八路軍第115師第5旅等精銳部隊。
改組後,新四軍兵力大幅增大,下轄7個師1個獨立旅,總兵力躍公升至9萬餘人,成為華中抗日戰場上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這七個師和乙個獨立旅的組成各具特色,各自譜寫了抗日戰爭的光輝篇章。
新四軍第一師由原新四軍蘇北司令部及其所轄部隊改組而成,兵力約1有三萬多人,下轄三個旅,由傑出的將軍蘇煜擔任師長。 抗日戰爭期間,該師多次粉碎了日本偽軍的“掃蕩”和“清鄉”,為鞏固和發展蘇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四軍第二師由新四軍江北司令部及其所轄部隊組成,總兵力約1人擁有8萬人,下設三個旅、兩個聯防司令部,經驗豐富的張云毅擔任師長。 該師在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積極協調其他戰區的行動。
新四軍第三師由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支援新四軍後改編而來,兵力約13萬人,下轄3個旅,由黃克誠任師長。 該師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開發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並承擔了向東北進軍的重任。
新四軍第四師由南方支援的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下設三個旅,兵力約12萬人,以彭雪峰為師長。 該師在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擊日本偽軍的生力。
新四軍第五師前身為八路軍河鄂先遣縱隊,下轄3個旅,總兵力約1個20,000人,以***為師長。 該師在鄂豫邊境地區抗日游擊戰中屢戰分明,為開拓和鞏固鄂豫邊境地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四軍第六師由堅持在蘇南抗戰的新四軍部隊改編而來,轄兩個旅,兵力約8000人。 該師在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設和防禦中發揮了突出作用,在抵抗日本偽軍的進攻、維護根據地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四軍第七師由武威游擊縱隊、第三支隊先遣團和一些突圍皖南事變的部隊改編而成,雖然只指揮乙個旅和乙個先遣團,兵力不足2000人,但在張定成領導下的皖江地區抗日游擊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尚未在辦公室)和副師長傅秋濤。
新四軍獨立旅由八路軍第115師第5旅改編而來,由山東東南支援,下轄3個團,兵力約1000人,梁興初任旅長。 該旅在抗日戰爭中執行了許多重要任務,為抵抗日本偽軍的進攻和保衛抗日根據地做出了積極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時,新四軍從建制時的9萬多人發展到31萬多人,其中包括新四軍主力和新四軍領導的地方武裝力量。 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新四軍的部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野戰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新四軍第三師(含獨立旅,北上山東後也奉命往東北)發展為東北野戰軍; 新四軍第五師進入中原地區,成為中原野戰軍的一部分; 新四軍的其他部隊向北移動到山東,並發展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一部分。 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