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抖音評測博主@大虎課代表發起的在“橄欖提取物”上掀起了一場討論風暴,不僅吸引了眾多業內美妝博主和配方師,也引起了消費者和業界的廣泛關注。
在這場關於油橄欖素的“科學討論”背後,不僅暴露了對部分植物提取物和原料核心活性成分研究不足的問題,事件所反映的美容科學傳播問題也值得深思。
2月24日,@大虎課代表發布了一則名為“請解釋,橄欖**(上圖)”,直接指出某品牌涉嫌違法違規。
事發原因是博主購買了市面上6種流行的“橄欖”產品(a***橄欖提取物、習**橄欖提取物、歐*橄欖提取物、安**橄欖提取物、蒲*橄欖提取物、沈***橄欖提取物),並送往實驗室檢測,其中4種產品含有橄欖苷,羥基酪醇含量不高。 此外,未檢測到美國C的橄欖提取物之一,橄欖苦苷和羥基酪醇。
隨後,博主將產品自費送到中央檢驗部(北京)化妝品科技***進行檢測,得到相同的結果。
也就是說,這種 C 某某橄欖產品沒有放入油橄欖素”。 大虎類代表總結說,根據我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以及化妝品行業的備案要求,該產品似乎是非法的。
在**的末尾,@大虎課代表還四“問”品牌:“1.你承認你的產品有問題嗎? 2、消費者手中的現有產品將如何處理? 3、仍在銷售的產品不會回覆繼續銷售,或者會下架進行改進? 4. 銷售產品的頂級主播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你想站出來給信任你的粉絲乙個交代嗎? ”
該博主還將橄欖產品與近兩年在護膚圈風靡一時的護膚配方聯絡起來,認為“從兩年前開始,護膚圈就陷入了魔咒,只要推出乙個新的護膚概念,就會迅速走紅,然後用快速有力的關鍵詞引誘粉絲, 買你推薦的效果強的產品,導致面子不好,再賣修補產品,好消費閉環。 ”
隨著事件的發酵,兩位帶貨主播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乙個是還在直播間銷售C某某產品的羅望宇,2月25日該產品已被下架; 另一位被點名的人是博主華美,她在2022年推薦了這款產品,並在她的日常直播中帶來了商品。 但是在發現有粉絲差評後,做售後就不配合了。 華美還表示,無論產品是否用完或破損,只要提供華美的訂單記錄截圖,核實後即可獲得退款。
值得注意的是,羅望宇在下架產品時也回應了這一事件,該產品專注於橄欖提取物。 他說,油橄欖提取物含有數十種活性物質,橄欖苦苷和羥基酪醇只是其中的兩種,沒有這兩種並不意味著它不是油橄欖提取物。 還有人指出,根據這兩種活性物質判斷它是否是油橄欖提取物是不準確的。 此外,產品兩種成分的化學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一種成分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2月26日上午9時,@大虎課代表再次發布標題為“回應來了,油橄欖**(中)”,並就羅望宇的回應提出了11個回應和問題,包括“橄欖苦苷和羥基酪醇是否可以稱為油橄欖提取物”、“化學改性是否合法”、“如果不含兩種活性成分,哪種成分起作用”等問題。
在這張**中,@大虎課代表還專門放出品牌官方2023年7月在小紅書平台上的品宣截圖,清楚地標明其橄欖提取物含有高橄欖苦苷,並且有不止一張類似的截圖。
截至發稿,@大虎課代表的油橄欖系列**在抖音平台上共有5個讚50,000 條和近 7,000 條評論。
此次事件中備受爭議的品牌也被消費者撿到了北美功效護膚品牌CSS(化妝品護膚液),中文稱為“習崔”,2021年,整個線上天貓海外***官方店,CSS橄欖精售價326元30ml,已售出30,000+。
目前,該品牌尚未給出官方回覆。
可見,“橄欖精”事件的子彈還沒有落地。 不過,在品牌發表官方宣告解釋之前,《美美未來痕跡》注意到,對於這個熱門話題,一群配方師和美妝博主已經率先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這一事件。
首先,@大虎課代表出示的檢測報告是否嚴謹?
朝貴研究院科傳科負責人、知乎美領域科普主筆孟啟金告訴《美美未來痕跡》,橄欖苦苷和羥基酪醇的檢測沒有明確的標準。 “他使用液相HPLC來測試樣品,但油橄欖提取物是一種屬於分析化學領域的配方產品。 產品中含有什麼樣的配方,是否有一些類似的結構會影響最終的測試結果。 “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具體的測試方法,以及整個樣品處理過程,所以測試結果的嚴謹性不容易判斷。
美妝博主黃正賢昨日也發布**稱,國際知名橄欖葉提取物原料組Eurol BT測得的色譜圖與標準橄欖葉提取物的橄欖苦苷色譜圖並不完全一致。 因此,校準方法是否需要控制變數將對產品檢測結果產生一定影響,而能夠統一的檢測方法可以繼續“吃瓜”。
其次,在“油橄欖提取物”中未檢測到橄欖苦苷和羥基酪醇的原因很複雜。
知名博主、配方師Rex在微博上表示,油橄欖提取物等植物成分存在諸多變數,核心橄欖苦苷和羥基酪醇不是很穩定。 “其他品牌之前也測試過CSS,突然檢測失敗可能是因為批次,也可能是穩定性差,或者是**供應商換了。”
Munchkin還表示,羥基本身確實不是很穩定,橄欖苦苷在一定條件下也容易被分解。 “但無論如何,品牌在制定這兩個配方標準時都應該做穩定性測試,以保護產品免受設計過程、包裝和儲存環境的影響,並確保有效成分在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時仍然有效。 ”
據美妝博主分析,橄欖苦苷的結構式多為羥基和酯基結構,還原性強,酸性弱,對溫度和鹼性條件敏感。 在橄欖苦苷的還原檢測中,通常採用金屬離子誘導氧化,配方中會加入大量的鋅離子,在沒有其他還原劑保護的情況下容易改變。
最後,由於CSS聲稱產品中新增了更高濃度的橄欖苦苷,因此該品牌必須挺身而出,用可以獲得的資料“證明其清白”。
既然消費者持懷疑態度,品牌就應該拿出強有力的資料,比如測試資料、測試方法,以及如何進行質量控制。 Manchkin說,成分商在每批測試中測試的COA(分析證書)都會有相應的測試方法,以確保橄欖油提取物是多種活性成分的混合物。
黃正賢還認為,此時此刻,品牌應與原材料供應商共同提出證據,公布原材料供應商的原材料資訊、品牌自己的產品資訊、產品檢測、原材料檢測等,並使用統一的校準方法進行檢測,這樣才能保證較高的可信度。
那麼,跳出“橄欖事件”本身,如果“油橄欖提取物”不含橄欖苦苷和羥基酪醇,還能叫“油橄欖提取物”嗎?
這就像在妻子的家裡沒有妻子一樣。 ”
根據Manchkin的說法,所謂的植物提取物是通過提取或其他系統方法,通過不同的過程從植物中提取的化學物質的組合,並不一定含有某些成分。 “只能說油橄欖素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橄欖苦苷,活性成分的水平比沒有官方標準,只值得參考一些國際領先企業的資料。 ”
但在未來,國家和行業或許能夠形成乙個統一的標準。 他說。
面對持續熱議的“橄欖”事件,有博主也表示“橄欖本身就是一場交通嘉年華”。
護膚博主Miamaja表示,“不管是什麼成分,都是製作產品的工具,而不管是什麼產品,都只是幫助最好的變得更好的工具,不應該不斷的包裝和炒作。 ”
如果我們不把重點放在某種成分或植物名詞“造神”上,就要扎扎實實實地宣傳使用方法、場景、群體導向、根據產品功效可以解決的具體問題。 “但一些這樣做的產品已經悄然消亡,能夠抓住流行成分的流行程度的品牌仍然可以生存下來。 醫生相信。
在產品推廣的過程中,品牌不可避免地會對產品進行一些以市場為導向的語言修改。 Manchkin還認為,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應該看整體配方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不是追求單一成分。 “原料的功效並不代表配方的功效,反之,乙個配方的功效需要多種成分的組合才能實現,這是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合理認知,但很多消費者缺乏這方面的知識。 ”
比如,在這次事件中,很多網友都表示,“太奇怪了,我覺得莫名其妙好用,卻沒有成分。 ”
在品牌傳播層面,為了方便消費者觸達,他們在短期內對產品有一定的印象,往往傾向於從某種成分中衍生出整個宣傳鏈,更容易幫助消費者理解。 例如,一些美容品牌成功地將自己與流行的成分聯絡在一起,並為自己建立了強大的身份。
在過去的幾年裡,在美妝企業“捲起技術”的背景下,這種科學傳播方式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這一事件提醒人們,過去品牌的簡單、粗暴甚至狡猾的“惰性”科學傳播。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研發人員評論道。
當然,不斷發展的行業需要更多的審查,真相越是爭論越清楚。 從另乙個角度來看,這一事件也為品牌、網紅和消費者敲響了警鐘。
首先,乙個品牌在專注於一種活性成分時,需要有足夠的證據鏈來保證該成分的有效性,並在言行上謹慎行事。 其次,品牌與人才的溝通要更加到位、深入,避免產品宣傳或銷售過程的偏差,要保證科學傳播的一致性; 最後,在產品評選中,人才還需要建立更加科學的評選機制,並予以公布,這有利於合作,構建更加透明有序的資訊生態。
在“量”技術、“量”研發的行業背景下,品牌相應的科學傳播明顯跟不上,容易因為缺乏細節而引爆第一場,出現品牌甚至品類的“反噬”。 2024年,如何參加科學傳播必修課,對品牌來說是一大考驗。
作者:林宇。
校對: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