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女外交官張寒之曾說過,自己的生活一直被“張士釗的女兒”、“老師”、“喬冠華的妻子”這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
她一生的跌宕起伏,尤其是愛情故事,讓人感嘆不已,但在臨終前,她留下了遺言:“等我死後,不要把我和喬冠華一起埋葬,把我埋在父親身邊.......”“張寒之經歷了什麼故事?
女兒紅黃如何看待母親的智慧?
張寒之:原來私生女,父親張世昭是前段祺瑞**大法官、教育廳廳長。 當她的父母爭奪她的監護權時,她最終被一位律師收養,他就是張世釗。
張世釗的才華和學識都是一流的,胡石曾評價說他既有張炳霖的嚴謹和細化,又有梁啟超的組織和深度。
**多次關心張寒之的父親,但張寒之卻很“叛逆”,乾脆回答了一句“沒關係”。 當被問及對父親的看法時,她鄭重地說:“我父親是乙個老官僚,屬於剝削階級,與共產黨人不屬於同一階級,我們需要劃清界限。 ”
聽到這話,**笑著打趣道:“他利用了誰? 你輕描淡寫,你沒有任何界限可划,你父親過去做過很多事情......”
原來,張寒之一直無法理解***對父親的好意。 在她的記憶中,她的父親是段祁瑞的教育部長,與魯迅先生有過爭執,是乙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父女倆隔閡了很久,直到經歷了人生的磨難,張寒之才漸漸理解了父親,感情也有所好轉。 1972年,張世釗病重住院,當時負責接待尼克森的張漢之,使團結束後立即前來探望尼克森。
這時,門剛剛開啟,張寒之差點哭出來,因為她看到老父親躺在床上,半坐半躺,看起來很孤獨。 此時,年過九旬的張世釗,心中只剩下對女兒深深的愛。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為你做任何事情,我為你感到難過。 “你能在這樣的年紀取得這樣的成就,你的家人為你感到驕傲。
我希望您的孩子能夠多走動,互相照顧......在未來感受到父親的深情,張寒之淚流滿面。 小時候,她最捨不得背負“張世昭女兒”的稱號,但隨著長大,她意識到,這種父女關係是無法分割的。
與***的師生關係 張涵之與***的相識始於1950年,當時她還是乙個十五歲的少年,只能無聊地聽著大人的談話。
**曾打趣道:“和我們在一起很無聊吧? 你可以出去玩,到了吃飯的時候再回來。 不過,第二次相遇是在1963年,**邀請了張世釗等4位湖南村民共進晚餐,並特意邀請了張漢之參加。
知道曾經的小姑娘當上了英語老師,**心裡既激動又高興,邀請張寒之教他英語。 大家都以為***是在開玩笑,但乙個星期後,**的秘書打來電話,問張寒之什麼時候有空上課。
在半年多的教師生涯中,張漢之的教學經歷總體上是順利的。 然而,兩人在英語教科書的題目選擇上存在分歧。
張寒之主張教材應以文學為主,新聞和政治內容為輔,而***則認為政治題材應佔主導地位,文學內容應佔三分之一。
雖然雙方沒有達成一致,但***還是主動讓步,感慨道:“這位張老師真的很厲害,既有戰略性又不會輕易妥協,實在是說服不了她.......”張寒之雖然在教學上看似“強硬”,但在生活中卻顯得有些“軟弱”。
上世紀60年代,張寒之的丈夫有外遇,夫妻倆分居數年。 不過,張寒之堅持傳統觀念,害怕被外界議論,所以一直沒有和丈夫離婚。
1972年,在接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後,**突然向張漢之提起了這件事。 “張老師,我今天想批評你一件事。
你老公已經和別人和好了,你怎麼還不離婚? *的話聲音很大,但張寒之卻覺得無法接受,當著眾人的面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哽咽:“主席,今天不要提這個話題,好嗎.......””
**輕輕嘆了口氣,話語中透露出溫暖和理解。 “我只希望你能放下束縛,勇敢面對,不要讓自己繼續受苦。 張寒之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她,她擦了擦眼淚,堅定地回應道:“主席,你說得對,我已經決定要解決這個問題了,這個麻煩也應該結束了,我會解脫自己的。 ”
**與張寒之的關係不是單純的師生關係,更像是朋友和好老師。 他們之間的互動,有時更像是張寒之人生道路上的指路嚮導,幫助她不斷前行。
甚至,**曾打算讓張寒之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然而,張寒之因為對喬冠華的感情,婉言謝絕了這個提議。
3.與喬冠華的命運 1967年,張涵之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任教時,第一次見到喬冠華,他英姿颯爽,令人印象深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張寒之在教***英語的時候,表現得到了認可,被推薦給***喬冠華當時已經是***的副部長了。
不過,這次會面,讓張寒之對喬冠華的印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看起來既精力充沛,又滄桑不堪。 原來,這幾年,喬冠華患上了一場大病,妻子也去世了。
這讓她對喬冠華的經歷深表同情。 從那以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就多了,張寒之把喬冠華當成乙個受人尊敬的前輩,喬冠華也欣賞她的美貌和才華。
儘管如此,喬冠華對張寒之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
喬冠華帶隊赴美時,張漢之擔任翻譯,負責翻譯部分對話內容。 由於談話內容涉及晦澀難懂的部分,張寒之的翻譯並不流暢。
喬冠華建議她加強這方面的學習,於是換掉了張寒之,這讓她感到非常委屈。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張寒之以為喬冠華討厭她。
直到1972年**批評張寒之,情況才有所改變。 說完,喬冠華問張寒之:“你說的是真的嗎? 張寒之沉默了一會兒,然後點了點頭,一臉鬱悶。
喬冠華當時沒有說話,但之後,與張寒之的交流逐漸增加。 張寒之提出離婚時,喬冠華直接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感情:“我喜歡你,你願意嫁給我嗎? ”
聽到這話,張寒之愣了一下,然後眼眶一紅,道:“謝謝你的喜歡,不過我們不可能。 ”
喬冠華死後,張寒之經歷了一段痛苦的愛情。 為了更好地陪伴喬冠華,她放棄了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的機會。
這種真摯的感情,讓她經得起社會的質疑和兒女的反對。 雖然兩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困難,但他們總是甜蜜地在一起。
最終,喬冠華因癌細胞擴散而去世,張寒之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關於她的死,起初她打算和丈夫一起埋葬,但後來她改變了主意,決定和父親一起埋葬。
為什麼?
2007年,張寒芝接受記者採訪,還前往福壽源探望父親和丈夫的墳墓。 她的父親張世釗和丈夫喬冠華的墳墓位於一條小河的兩岸。
張寒之先是去父親的墳前深深鞠躬,以示對他的尊敬,然後才去丈夫的墳前。 在那裡,她獻上一籃香檳色的玫瑰,繞過她丈夫的青銅雕像的後面,輕輕地靠在上面。
工作人員為他們合影留念。 其實,張寒之每年都會來這裡拍乙個**。 在這次採訪中,她甚至特意向記者解釋:“我丈夫的銅像後面有個台階,我可以站在上面剛好抓住他,感覺很舒服。
那是我的專屬之地。 新文案的核心思想:張寒之每年都會去撫壽園掃父親和丈夫的墳墓,並在那裡拍照。
她特別喜歡丈夫銅像後面的位置,在那裡她會拍照並與記者分享她的感受。
回憶往事,與記者分享往事,我們可以看到她和丈夫之間的愛。 她這些年的行為表明,她想和丈夫一起埋葬。
然而,臨終前,她改變了主意,特意告訴**讓女兒知道,她死後,不應該和喬冠華合葬,而應該和父親張世釗合葬。
至於原因,張寒之生前就已經透露:“我為老公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為父親做過什麼,總對他心疼。 ”
或許正是這種愧疚,讓她決定“和父親長期待在一起”。 對於張涵之的決定,她的家人也非常支援,就連女兒紅黃都說:“媽媽的決定充滿智慧,她就是這樣乙個聰明善解人意的人。 ”
其實,張涵之的“聰明善解人意”不僅體現在這裡,還體現在她獨立看待自己生活、不受他人影響的能力上。
晚年,張寒之寫了很多書,其中《隨風飄盪的歲月》和《跨過厚厚的紅門》最有代表性。 這些書記錄了她與父親張世釗、丈夫喬冠華,甚至尼克森訪華期間的個人經歷。
然而,對於張寒之來說,這些都不是她真正的追求,因為她曾經說過:“我頭頂上有三座山,分別是張世釗的女兒、**的老師和喬冠華的妻子。 ”
這三個頭銜對她來說既是肯定,也是壓力。 她寧願照亮自己的光芒,即使它很微弱,即使它不明顯。 為此,她決定用英文寫一本自傳,但她身體不好,還沒來得及寫完就死於肺部併發症。
2008年2月,張涵之的葬禮在八寶山順利舉行,她的遺願得以實現,與父親一起安息。 雖然張寒之的生命已經終結,但她散播光熱的精神火炬並沒有熄滅,而是傳給了後代。
女兒接過接力棒,史料的核對、手稿的修改、手稿的出版,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 回顧張寒之的一生,我們不僅覺得她的人生出乎意料,又豐富多彩。
雖然她經歷了許多曲折和磨難,但總的來說,她的人生已經足夠充實了。 張世釗的關心、欣賞和喬冠華的愛,讓她的生命更加珍貴。
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向張寒之學習,學會認識自己,做乙個聰明人,不要被名利迷惑,不要被慾望所驅使,要正確看待人生,做出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