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司令和陳庚都是開國大將,但與將領中的張云毅等人不同,嚴格來說,他們並不是初軍的開國之士。 雖然蘇和陳都參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義,但當時的陳庚是營長級別的基層幹部,而蘇司令只是班長,都不是主要領導。 南昌起義時,蘇司令和陳庚互不相識,分別屬於何將軍和葉挺將軍的隊伍。 直到解放戰爭後期,兩人才真正第一次見面。
陳庚將軍雖然比蘇司令大四歲,但性格卻很大膽,一向很恭敬、賞識,謙虛地向軍事才能出眾的人請教。 1948年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人手不足、實力差的中原野戰軍雖然阻擊了試圖增援華東戰場的國民黨黃威第十二兵團,但要真正拿下這個精銳的敵人卻非常困難。
這時,已經在年莊消滅了黃白濤第七軍團的蘇司令,向中野這邊介紹了乙個解決棘手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土土。 在發動進攻之前,通過不斷挖掘地道,慢慢接近敵人的防線,部隊可以大大減少進攻部隊的數量,攻擊效果比盲目進攻要好得多。 陳庚的部隊是雙堆的重要作戰力量,中原野戰軍縱隊在汲取了蘇司令介紹的經驗後,終於在華業的支援下,啃下了黃偉軍團的硬骨。 本來就對蘇司令敬佩的陳庚現在更是印象深刻了,他也把“土工”這個法寶牢牢地記在了心裡。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陳庚於1951年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到達朝鮮前線。 五場大規模運動戰結束後,兩軍進入僵持階段,為了能夠與第一裝備絕對占上風的美軍抗衡,陳庚想起了蘇司令在淮海戰役中推薦的作戰風格。 以美軍的火力優勢,為什麼不能在朝鮮戰場上再次使用同樣的戰術? 因此,在陳庚的論證下,志願軍司令部果斷地同意了隧道作業方法,並將王耀南等工程精英和技術人員從中國調到朝鮮主持隧道開挖工作。
果不其然,採用這種打法,美軍根本無法對付志願軍堅固的防線,戰線也無法長期推進,雙方始終在北緯38度線附近進行軍事對抗,一直持續到1953年朝鮮停戰。 陳庚將軍無疑立下了巨大的功勞,雖然後來被調回中國主持哈薩克軍事工業的建設,但他留下的戰術和思想卻被運用在了朝鮮戰場上。 由此可見,蘇司令對陳庚的影響很深。 要知道,陳庚已經是我軍歷史上的天才級統帥了,但是他卻認為自己的天賦不如蘇司令,不難看出蘇庚被軍民稱為“戰神”,一點也不誇張。
但是,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作中的一些矛盾,曾任全軍總參謀長的蘇司令受到彭將軍、國防部長、聶帥、黃克成等人的批評,被指責為極端個人主義。 在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數千名將領出席了會議,許多人迫於壓力或出於其他目的,向蘇主席潑髒水,甚至有人指出他其實不懂得打仗,解放戰爭期間,他在南林戰役和豫東戰役中損失了大量部隊。 這種指責無疑是荒謬的,因為當然沒有勝利的將軍這回事,蘇宗的軍事水平雖然高超,但要打贏每一場具體的戰鬥,都是不現實的。 受限於主觀和客觀因素,在個別戰鬥中遭受挫折是正常的。
陳庚大將當時也在場,聽到有人這樣誹謗蘇司令,他很不高興。 他也無視當時會場的氣氛,當場反駁:你說他打不了,那哪乙個會? 請站起來,我很想看看! 聽到陳庚嚴肅的講話,會場一時間安靜了許多,他沒有繼續這個話題。 陳庚的軍事成就很高,人氣也不錯,所以沒人會抓住這句話來為難他。 陳庚和蘇老師情結深厚,堅持實話,所以才能在會場上以如此直截了當的方式為被批評的人說話。
話雖如此,蘇司令“打不仗”的論點與1947年華業數戰失敗後,野戰軍副政委寫信給蘇將軍提出建議有關。 當時,譚副政委肯定了蘇將軍的軍事天才,並指出了他指揮中的一些缺點,當然,那封信屬於譚的個人意見。 這封信在1958年被一些人用來誇大對蘇司令的指控,引起了陳庚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