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該國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但許多年輕人對此持謹慎態度。 一位女大學生說她不打算生孩子,這引發了一場關於改變生育態度的討論。
女學生的言論一出,立即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目前,我國生育率持續下降,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們原本預計網上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結果出乎意料,不僅大多數人支援它,甚至有些人甚至把它推向了更極端的水平。
曾經人們願意冒著罰款的風險,堅持要孩子,現在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想生孩子。 這些生育觀念的劇烈變化,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和深層次原因?
在一次街頭採訪中,記者問道:“你覺得什麼時候結婚合適? 但受訪者態度堅決:“我是未婚人士,對生孩子沒有任何想法。 ”
雖然晚婚晚育現象在年輕人中非常普遍,但對大家來說並不太意外。 然而,當女學生說出開場白時,還是乙個很大的驚喜。
她的這個概念源於她的童年經歷。 雖然她長得很漂亮,似乎來自乙個富裕的家庭。 但她確信她的家庭並不富裕。
因此,她擔心畢業後可能面臨的經濟壓力,對結婚生子沒有信心。
許多年輕人可能會認為他們自己來自乙個不太好的家庭,已經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即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了現狀,可能仍然很難跨階級。
因此,他們可能會想,“為什麼要生乙個孩子,讓她再次經歷同樣的痛苦? ”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經歷很多艱辛才能成功,有些人天生就有很高的人生起點。 就像大明星李翔一樣,他從小在豪門長大,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忽視那些從低谷中崛起的人的勵志故事,因為只有經歷艱辛和挫折,我們才能真正品嚐到成功的甜頭。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享用最好的新鮮烤牛肉可能需要一整年的儲蓄。
對於那些窮困潦倒的孩子,他們辛辛苦苦拼到底,卻發現自己一直追求的東西,別人卻輕而易舉地得到,這種心理差距又怎能不讓人感到迷茫和痛苦呢?
更不用說那些甚至沒有機會了解這些現實的農村兒童了。
湖南衛視的《變形記》一度在國內引起熱烈反響。 該節目在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城市兒童和生活在山區的兒童之間互換角色。
從表面上看,這個專案是想改善那些不感恩生活的城市孩子的態度,其實是要讓城市孩子親身體驗貧困的艱辛,讓他們學會珍惜現有的生活條件。
他們大多處境艱難,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只能靠爺爺奶奶過日子。 他們生活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缺乏基本的教育和照顧。
他們性格內向,膽小怕事,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 他們的視野很窄,只是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山里,從未見過外面的世界。
這些缺陷可能難以彌補,並對他們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馬柏娟,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她生活在中國甘肅省惠寧縣的乙個山區。
即使起步晚,學習困難,但她開始堅持每天早上,無論多冷多熱,獨自踏上公交車,背著沉重的書包,只為追逐夢想。
吃完飯後,她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開心地開始爬山路上學。 她一邊走一邊背著新學的課文,彷彿全世界都在為她加油。
當被問及自己的夢想時,她堅定地表示,她會努力學習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六年後,馬柏娟,在導演再次追隨她之後,她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馬白梅的家庭逐漸好轉,哥哥也早早去工廠打工,分擔了家裡的經濟壓力。 或許是因為在社會上經歷過的艱辛,表哥雖然年紀不大,但還是勸馬白梅要珍惜學習的機會。
雖然表哥為了表哥,願意出錢讓她去縣里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但主任沒想到的是,表哥因為成績跟不上,毅然決然不願意再上學。
一旦陷入貧困,她仍然可以自信地面對鏡頭。 然而,隨著家庭狀況的改善,有網友發現,她身上最大的變化,就是眼中的光芒彷彿消失了。
儘管他的父親對上學的價值持懷疑態度,但他支援女兒的決定,並在她輟學後不久給予她充分的自由和支援。
面對導演的提問,她選擇了沉默和無語。 鏡頭只聚焦於周圍的環境,靜靜地傾聽著她內心的沉思。
雖然全國各地的生活條件總體上有所改善,但當每個人都在向前邁進時,總有一些人的情況仍然最糟糕。 窮人的生活條件在改善,富人的財富卻在積累。
過去,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在校兒童的教育水平差異不大,但在衣食方面存在差距。 然而,現在,儘管我們都吃飽穿暖,但由於教育水平的差異,孩子之間的差距更加可怕。
現在撫養孩子可能並不困難,但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讓孩子在未來茁壯成長是一項重大挑戰。
花了幾十萬錢培養的大學生,畢業後只能過上月薪三四千的生活,這比自己的生活還要糟糕。 這種殘酷的現實,讓人束手無策,心痛不已。
雖然養育孩子的回報不僅取決於物質價值,還來自親情和陪伴,但我想強調的是,在過去,我們只需要讓孩子吃飽穿暖、身體健康。
但是現在,為了不讓我們的孩子落後,我們必須讓他們參加各種藝術班和補習班。
年輕人深受感動的是,他們面臨著無法衡量的收入。 回想起童年的痛苦和今天的生活壓力,他們更加意識到需要將辛苦賺來的錢投入到生活中,為他們帶來快樂和滿足。
他們堅信,孩子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一種責任。 因此,為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同時又不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他們選擇不生孩子。
雖然老一輩人可能認為年輕人的想法太自私了,但這正是他們做出理性決定的原因。
你是否曾經被一部電影深深打動,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我想大多數人可能都有同感,因為他們看過《家是什麼》。
雖然這部電影是外國製作的,但它揭示的問題是全人類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部電影讓人深刻反思,我們生活的世界真的公平嗎?
在21世紀的今天,乙個敘利亞九口之家逃到黎巴嫩的乙個難民區,住在乙個骯髒的小屋裡。 作為家裡的長子和唯一的男孩,主人公不得不從小就開始工作,承擔起家庭的一些重擔。
他們的故事不僅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而且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悲劇中。
每天晚上,全家人都會擠在一張雙層床上。 雖然離幾個孩子只有一幕之遙,但主人公卻對此感到無奈。 他不明白為什麼家裡的條件已經是這個樣子了,父母還堅持要孩子。
當妹妹第一次初潮時,她的父母無情地賣掉了她,主人公的憤怒達到了頂峰。 他堅信,既然選擇生下她,就應該對她負責,於是以“生不養”的名義,將親生父母告上法庭,為妹妹爭取權益。
“無力供養”是當今許多家庭面臨的真正挑戰。 這一代年輕人往往沒有兄弟姐妹,有的甚至只是孩子。 他們非常努力地工作以養活自己,並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
長時間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使他們無法同時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照顧父母。
想象一下未來的生活,如果你有了孩子,萬一你的父母出了意外,需要臥床不起,夫妻倆不僅要全職工作,還要照顧四個老人。
面對已經成為常態的996工作模式,我們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