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觀察家網專欄作家左偉】
作業完成了嗎? “今年過得怎麼樣?” ”
期末考試結束後,雖然同學們已經進入了寒假,但親人們的心靈問題也讓很多孩子對即將到來的春節“戰戰兢兢”。
親戚們可能只是善意地提問,但孩子的“成績焦慮”不容忽視。 根據筆者的調查,各大醫院的兒童精神科往往人滿為患,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與此同時,大量的孩子和父母陷入了自我懷疑和焦慮之中。
一方面,未成年人心理問題數量增加,抑鬱症篩查率提高。 另一方面,抑鬱症被普遍化,人們更加關注情緒問題,這導致患者數量激增。 “目前,能夠幫助問題家庭實現危機干預的兒科精神科醫生遠遠不夠,同時,大量迷茫兒童及其父母無法區分抑鬱症和抑鬱症,無法有效諮詢或主動幫助自己。
在去年11月12日的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市某心理諮詢行業協會理事張先生對我說:“我非常感動。 這一次,每個人都是“父母”,希望孩子周圍的環境會更好。 為了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我們需要負責任的宣傳。 ”
01 《扭曲的關懷》和《草與樹》。
孩子的手腕上有多年的舊傷疤和多次自殘造成的。 在學校、兒童保護中心和社會服務中心的催促下,孩子的母親非常不情願地來看我們。 她說她工作很忙,讓我們快點。 “乙個城市心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非常無助。 他們告訴父母,他們的孩子目前處於心理危機的高風險中。 孩子的母親回答說:“她很虛偽,青春期後會沒事的。 ”
但是,如果孩子無法度過青春期怎麼辦? “張主任告訴我,過去青少年抑鬱症篩查率集中在14-20歲,尤其是初三和高三。 然而,近年來,研究發現,青少年人口呈現出一高一低的趨勢,自殺率上公升,自殘和自殘的年齡更年輕。 “自殺的年齡分布在初中就成了高發,12歲就成了一些孩子繼續生活的障礙。 ”
在全國範圍內,保護未成年人的精神科醫生和社會工作者已經看到了太多扭曲樹苗的悲劇。
一些家庭對孩子的愛和關心是極度扭曲的。 他們不太在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質,也不關注孩子反覆的情緒崩潰和自殘,而是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長處。 “即使這些家庭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尋求精神病院的幫助,這通常是因為孩子上學困難或呆在家裡。 最初,“看病”的目的也非常明確:希望醫生能幫助孩子“早日返校”。
在這種情況下,令人擔憂的是孩子的社會功能已經受損,缺乏社會功能會影響人的生活。 “在大城市的心理診所,有很多家庭有'錯誤的擔憂'。 這些家庭通常經濟狀況良好,很多父母都是靠著年輕人的積累,實現了社會地位的飛躍。 他們大多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用自己的經歷“以船換劍”來問孩子,對孩子的成績或情緒“反饋”也難以理解——“他現在的狀態比我當年好多了,他有什麼不滿意的? ”
也有通情達理、溫柔的父母,說自己什麼都不想從孩子身上得到什麼,同時又用隱藏的期望將孩子內化。 “什麼是內化? 父母如何看待他們的孩子,成為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家長覺得很無辜,現在的教育環境就是這樣,不要隨波逐流,孩子以後抱怨自己怎麼辦? 甚至很多孩子也表示,“父母越是說自己了解自己,孩子就越是逼迫自己”。 因此,近年來,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尖子生”抑鬱,事實上的孤兒(父母還活著卻沒有人認真撫養孩子)的心理障礙是更多的暴力行為。
同時,與呼籲的“冷漠”或“鴕鳥心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醫院的精神科和兒童情感科也充斥著大量“全兵、全樹”、“蛇蛇”的家庭。
我看了網上的自我評價,覺得孩子滿滿的問題,趕緊帶孩子去檢查心理問題。 8歲孩子小娜的父母說:“掛上華西醫院的專家電話。 專家和孩子單獨聊了一會兒,專家讓孩子玩,我乙個人進去的時候被專家“罵”了將近半個小時。 專家說,孩子根本沒有問題,是我出了問題。 ”
Cortana 的父母“就醫”的經歷令人發笑。 其實,她不僅應該為“虛驚一場”而慶幸,還因為她所在的城市擁有全國頂級的心理健康資源,而她接待的人也是真正的心理學家。
近年來,未成年人心理問題不斷增多,案件被網路放大,引發了社會的焦慮和思考,尤其是在學生和家長中。 對抑鬱症的過度關注,尤其是學校的過度防禦和父母的敏感恐懼,使青少年更容易陷入困境。 越來越多不符合抑鬱症病理的孩子給自己“貼上標籤”,在網路上引起對抑鬱症的嘲笑和誤解,大量家長不知所措,像小娜媽媽一樣急著去看醫生。
02 孩子們怎麼了?
在2023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的心理學專場,多位教育專家、心理學專家、臨床醫生公布了前沿資料,其中不乏令人震驚。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達魯心理學創始人徐凱文說:“青少年抑鬱症篩查率已達246%,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患病率為175%,15-20歲青少年的自殺率為334 100,000。 他的團隊還對 23,409 名中小學生進行了自殺風險評估(2020-2022 年),他們的風險遠高於大學生,總共達到 19 人3%。
父母生病了,孩子發燒了。 “無數事實證明,病理是由孩子表現出來的,但其實是父母有問題。 但心理學家說,我們不能把責任歸咎於父母。 許多父母也在痛苦、困惑、恐懼和後悔中掙扎。 他們十幾歲的時候從未聽說過“抑鬱症”,在當今的混雜環境中,當孩子出現可疑情況時,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事實上,面對物質發展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和社會轉型,不僅是家庭,還有教育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公眾認知,我們和世界都沒有做好準備。
那麼,為什麼症狀和危機集中在兒童身上呢?
因為未成年人是社會中最脆弱的部分,但傳遞到各個層面的壓力最終都落在了他們身上。 同時,未成年人養活自己的心理力量太小,而這種“一大一小”撕扯著紊亂的身心,進而呈現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境遇。
比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放棄了培養品德的品格教育,學生的成敗以成績為依據,導致未成年人評價自我價值的標準非常單一。 再比如,不斷增加的學業壓力,大大擠壓了青少年最需要的遊戲和睡眠時間,孩子的整個世界都高度緊張,讓他沒有空間和時間去試錯,進行精神成長。
北京安定醫院首席兒童精神科醫生鄭毅將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孤立”。 他強調,其實小組遊戲的過程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素養。 比如,很多孩子意識到99%的人無法通過遊戲拿到第一名,發現自己的個人能力並不突出,但善於溝通和合作,有利於自我肯定和未來的職業規劃。
為什麼現在的成年人覺得孩子很脆弱? 只看群體表現,青少年抗壓和挫折的能力確實空前弱。 但如果乙個人或十個人都是這樣,那可能是個人原因。 如果小組是這樣的,那麼問題出在孩子的環境上。 “張主任告訴我,現在孩子已經變成了乙個個體,很多本該在群玩甚至摩擦中探索的真相和行為規範都消失了。 “所以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他們過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很少關注與他人的健康聯絡。 ”
“只見自己”的社會孤立,加上任人唯賢的單一評價體系,導致一些孩子和家庭陷入了中國多年未見的境地:學生群體之間的自殘和極度互傷增加,同學之間的友誼變成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比賽。有些學生如果不能成為第乙個,就無法與自己和解,甚至不能成為物理意義上的第乙個。
03 困境與前景。
危機危機,危機有機。 今天出現的問題將是家庭和社會成長的機會。 專家一再強調,發表前沿相關資料和調查報告,要表明形式嚴峻,不是為了製造焦慮和恐慌,而是為了“起來做”——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無動於衷,不要過度解讀。 與此同時,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也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階層的關注,恰恰是干預的最佳時機。
但目前,我們仍然面臨許多困境。
首先是真正生病的家庭的無意識或鴕鳥心態。
全國各地的心理服務中心,在為各個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小組活動時,都遇到過孩子求助:我爸媽的病比我重,但他們不承認。
CPS臨床專家告訴我,“乙個家庭能否干預或成功拯救自己,關鍵取決於父母是否願意改變。 當你遇到抗拒的父母時,一切都很難展開。 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精神障礙,更不用說他們有精神障礙了。 ”
由於深深的恥辱感,父母不願意踏進那扇門。 這樣一來,一些大城市的頂級醫院就開始嘗試以“孩子學業能力評估”和“孩子注意力測試”為出發點,而不是心理問題,來減少家長的牴觸情緒。 簡單來說,由兒童神經病學和心理學專家組成的兒童神經心理學專科門診,通過臨床評估,對兒童行為紊亂(如多動症)和家庭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和**。
在這個門診部,專業醫生將進行一系列評估、檢查和診斷:其中一些醫生將通過非藥物干預、藥物干預和行為改變來解決簡單注意力的問題。 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家庭被轉介給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 不僅是未成年人,還有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中老年人,建議他們的孩子進行“神經內科”檢查,如果發現心理問題,再轉入精神科。 ”
二是社會上對抑鬱症的過度解讀,尤其是網路上,體現在“區分抑鬱症、抑鬱症徵兆和抑鬱症”和“兩代人的認知矛盾”上。
以《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為例,對3萬多名青少年進行全國性調查的結果發現,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有14人8%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風險。 “很多人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仔細閱讀,只通過幾分鐘甚至幾十秒來解讀資訊,容易悲觀地將抑鬱症風險檢測率等同於抑鬱症的診斷,甚至將短期抑鬱症貼上抑鬱症的標籤。 受訪專家指出,首先,抑鬱症並不等同於抑鬱症,兒童患抑鬱症的風險並不是抑鬱症的診斷。 事實上,抑鬱症是人們的七種情緒和六種慾望之一,大多數人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你不能在網際網絡上拿一些自我評估表,然後把它們放在你自己和你的孩子身上。 ”
2022年國家抑鬱症藍皮書(人民**健康客戶,健康時報聯合好心情,靈北中國)。
其次,抑鬱症更何況是一些人變色的極端後果——不吃藥就自殺。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抑鬱或抑鬱了解不多,孩子在短期內抑鬱時不知所措和恐慌,甚至參考小紅書等地方自己買藥。 ”。由於資訊**和傳播的便利性,許多人將自殺病例與抑鬱症聯絡在一起。 誠然,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抑鬱症是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但實際上,中國整體自殺死亡率仍然很小,每年自殺死亡率約為710萬。 根據2023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多位專家的最新資料,中國15-20歲青少年的自殺率為33410萬,如果將年齡擴大到中小學生,總體上不會超過510萬,遠低於發達國家。
當然,概率小並不意味著情況不嚴重。 每乙個寶貴生命的逝去都是令人悲傷和遺憾的,但自殺不應該被放大,並繼續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無疑是一種進步,但重點應該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放大負面情緒本身,甚至刻意對**上的“自殺原因”產生共鳴並引發模仿。
這在社會上發生極端事件(如“連續跳躍”)時尤為明顯:部門能否阻止極端情緒誇張和極端行為在網際網絡上的傳播,這將立即影響到未來青少年的正面或負面行為。
至於“兩代人的認知矛盾”,網路上不時有對立的觀點。 有的言論認為現在的孩子太嬌氣、太脆弱、不體貼父母,也有人認為孩子的極端行為是原生家庭的“罪過”,甚至是“父母都是禍害”。
對此,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心理學教授、四川省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主任苟平教授告訴我:“這種相互責備的'責備'解釋放大了個案和宣洩情緒,但不利於事件的'歸因',不利於家庭修復和問題解決, 並推動父母和孩子越走越遠。 事實上,孩子的極端行為從來都不是單一因素或事件的結果,也不應該被簡單地解釋或定義。 在一些報道中,父母“強迫”他們的孩子死亡或孩子被滅絕,由於“稀缺性”而被網際網絡放大。
2022 年國家抑鬱症藍皮書
因此,我們不得不提到青少年網際網絡地位的喪失。 少年保護工作室的王檢察官告訴我:“在我們網路還沒有真正達到分類的時候,我希望當我們遇到有爭議的事件時,我們不僅要追求流量,而且有時候請把鏡頭抬高一點。 “網際網絡的負能量和負價值觀極大地汙染了兒童不成熟的心靈。
三是目前“僧多少粥”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困境。
不管是真正需要的困難家庭,還是想要擺脫自我懷疑的普通家庭,他們往往都覺得沒有辦法就醫。
因為目前,獲得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和家庭教育導師,實在是太難得一見的人才了。 以全國心理諮詢師為例,在真正權威的CPS臨床心理學註冊系統(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委員會)中,截至2021年11月1日,註冊系統註冊人員僅3670人,且大部分集中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 一位輔導員告訴我,“乙個月,我連續工作了28天,我覺得自己生病了。 同時,一些患者抱怨說,他們已經被列為北京安定醫院的專家,但被告知要等一年。
更令人氣憤的是,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資本和腐敗一直盯著這個新世界,吸引了億萬家庭的高度關注,難以將重點放在配套設定和監管機制上。 近年來,許多“抑鬱症自檢診斷”、“抑鬱症患者用藥共享”、“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推手**”正在傷害無數家庭。
為了解決人才缺口問題,國家開展了大量工作,如在符合條件的城市設立CPS監管點,開展人才培養和實踐; 再如在多個城市開展試點專案,由婦聯、民政局、社工處聯合開展“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能力考試”、“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現代服務業高階研修班”等免費培訓; 各地無保中心還聘請了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和督導員,為民政和極端貧困群眾提供服務。 甚至在一些地區,由於缺乏穩定的外部人才,公訴人、社工除了本職工作外,還得考取相關資格證書,身兼數職。
然而,在缺乏相關標準的探索期,許多地方的心理服務人員仍在使用西方心理學的過時內容,甚至粗暴地複製了西方心理學發展中“發現抑鬱症就診斷,抑鬱症診斷出處方”的老套路。 部分學校為方便管理或迫於家長的壓力,鼓勵情緒低落的學生或有抑鬱症狀的學生暫停學業,並督促院校開藥**。 這種效果往往並不理想,反而會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劇學生群體的負面情緒。
會上,徐凱文提出,其實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已經停滯多年,中國的心理健康服務應該走中國本土化的道路——主動管理和干預潛在危機。 正如霧霾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增加一樣,關鍵是控制汙染; 學生心理健康是乙個社會和教育問題,醫療保健系統無法解決。
04.坐下來談道,比起身行動要好。
2023年5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全面加強和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專項行動計畫(2023-2025年)》,標誌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提公升為國家戰略。
未來,國家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措施將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度。 會上,四大行動應運而生(《點亮鄉村教師成長計畫》《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危機干預登記標準與道德規範制定》《安心工程,構建城市學生心理健康與危機防範體系》《社會治理團體賦能》),旨在進一步號召社會各界參與進來,凝聚更多力量。
大量實踐證明,家庭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第一環境。 父母不必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悲觀和焦慮,重要的是要有乙個常識:人生過程本身是曲折的,同時也是極具韌性的。 在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凸顯的當下,父母如何能將積極的態度和生活韌性傳遞給孩子,直觀地體現在家庭出現問題時,父母和孩子可以自我調解,修復,共同成長。 就像飛機遇到不穩定的氣流,呼吸器從頭上彈出一樣,你必須先戴上呼吸器,然後才能幫助你的孩子。
教育環境應該回歸中國傳統文化“以德育人”的本源,而不是重複西方教育中過度剝削、極端功利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空洞病”。 短期內,學校和家庭的關鍵是為孩子營造乙個健康的生活環境。 正如徐凱文在會上所說,“希望有勇氣的教育者和有勇氣的家長,敢於從自己出發,調整自己,去影響這個功利主義的教育領域。 ”
比如,在網路上為孩子築起一道心理防火牆——一是試圖將負能量對孩子造成的精神汙染隔離開來,二是“孩子與現實世界的聯絡越緊密,越是扎根於大地,不會輕易為了虛擬世界而放棄真實的自己”。 同時,陽光明媚,萬物明亮。 不能剝奪兒童的體育活動、戶外遊戲時間和良好的睡眠,以增加生命的活力和適應力。 面對青春期的巨大變化和挑戰,擁有健康身體和陽光心態的孩子覺得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因為生活才是真正自給自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