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教育公平都是教育改革的底線。 教育公平的思想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教育不分階級。 對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和堅持,也是人類對公平的最樸素的堅持。
但每隔一段時間,特別是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論點以變革的名義破壞教育公平。
這些論點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它們是考試無用的理論,教育的經濟決定論和閱讀無用的理論。
讓我們從考試無用的理論開始。 考試無用理論的核心是,考試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通過考試選出的學生要麼是考試機器,要麼是一群冷漠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例如,在某交流平台上,一些網友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了自己對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留學的看法。
小鎮家庭主婦大多出國留學,進入大學後,社交能力和思維活躍度遠低於同期的日本學生。 至於為什麼中國學生比日本學生做得更好,這個結論只適用於文科。 大多數在日本學習的學生不如普通日本學生專業,在社互動動方面也不像普通日本人那麼靈活。 不知道靠考試選拔人才的模式有什麼可貴之處?
這種說法是經典的“考試決定論”,社交能力差、缺乏創造力是考試的錯,應該毫不猶豫地取消考試。
考試不是靈丹妙藥,大學通過考試選拔學生本身並不是乙個主要問題。 教育改革的真正問題在於,孩子們在最有創造力和精力的年齡花費大量時間準備考試。 初三、高三,開始準備入學考試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而且還是機械的背誦和刷題,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
考試一直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不僅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從過程到結果都盡可能公平。 根據腦科學研究的結果,考試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
當你在學校的時候,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覺得我通過聽講座和做題來知道如何去做,但是當我參加考試時,我意識到我並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 一些知識點在考試過程中逐漸明確。
如果取消高中入學考試的統一考試,就等於直接剝奪了普通家庭的孩子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農村地區的兒童在獲得資訊和社會資源方面處於天然劣勢。
類似於考試無用的理論,讀書無用的理論。
讀書無用的理論並不是乙個新論點。
十年前,閱讀無用的理論以“成功研究”為幌子出現。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找工作,更不是為了賺錢。 我的小學同學,初中輟學打工,現在身價幾百億,碩士生、博士生都在為他打工。
如果人生的唯一目的,人類的唯一價值,就是創造財富。 好吧,當然,打著成功論的幌子閱讀的無用並沒有錯。 畢竟,贏家是國王,輸家是科爾。
但這種觀點混淆了學歷和閱讀,同時直接忽略了不同人群的價值觀。
財富不是我們唯一的追求,也不是人類的最終歸宿。 俗話說:我們要學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孩子才能自由地學習數學和哲學。 我的孩子應該學習數學、哲學、地理、自然、歷史、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目的是讓他們的孩子有權學習繪畫、文化和農業。
經濟增長放緩,創造財富的神話不再流行,成功研究不再流行,另乙個版本的閱讀無用理論應運而生。
如果你大學畢業後失業了,考上大學也找不到工作,那麼參加高考有什麼意義呢? 閱讀的意義何在?
有網友開玩笑說,上大學的目的是做乙個有修養的窮人,做乙個樂觀的窮人。
由於大學畢業後失業,所以還是有一些大學生選擇在工廠工作,工資和工作機會與初中輟學的人沒有區別。
而且在生活效率上,還不如那些初中輟學的學生。 後者結婚,買了房子,生了孩子。
讀書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貧窮,也不是為了讓我們在文化上變得貧窮。
從長遠來看,有學位和沒有學位,學習和不學習,以及獲得學位的機會之間絕對沒有區別。 這裡提到的機會,不僅是外在的機會,更是自我覺醒和自我創造的能力。
不談教育公平? 這就是烏托邦的理想。
如果你看看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富人和有權勢的人都可以將他們的經濟優勢轉化為教育優勢。
教育資源的分配最終取決於經濟能力。 對於繼續教育和就業都是如此。
用知名教育博主雪峰的話說,別人奮鬥了三代,而你辛苦了幾十年,憑什麼指望獲得和別人一樣的資源?
的確,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權貴家的孩子自然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
對於應試型教育,有錢人可以給孩子請一對一的家教,也可以花錢給孩子買內教。
更不用說優質教育了,富人可以找到人脈,分發紙條,甚至直接向大學捐款。
但不要忘記,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 教育公平無法解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優質作者名單
富人為什麼富富,窮人為什麼窮,這不是教育可以回答的問題,也不是教育可以解決的問題。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這意味著教育應該給人們帶來希望。 教育公平應盡可能消除學生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之間的差異,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
即使我們進入發達國家,教育仍然是年輕人工作和跨地區流動的主要途徑。
《縣城裡的孩子:中國縣的教育生態》一書的作者林曉英說,經濟越落後的地方,教育就越應該給人們帶來希望。
教育公平是希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