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到“百姓不打仗”、“百姓不賊”、“民心不亂”,老子以“聖治”為例:“是聖治,心空,腹實,意志弱,骨強”。 他常常使人們無知和無欲無求。 除此之外,還要“讓智者不敢做”。 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你就不會被治癒。 為什麼“智者不敢做”? 我們先來看一下古人的註解:
江璽上寫著:“'智者不敢做',深思,不要輕描淡寫。 他只解釋了“不敢做”,而不是“聰明人”。
王弼注:“'使智者不敢做',智者又稱智者。 他說“聰明人”,但沒有說“不敢做”。 看看現代名人學者的解釋:
俞秋雨翻譯:“常使智者不敢出手。 (俞秋雨:《老子的一般解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6頁。 它與原版幾乎相同,並且沒有解釋“智者”。
“陳古”今天應該翻譯為:“讓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不敢輕舉妄動。 (陳古英:《老子金珠金經》,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8頁。 他認為“智者”是自以為有智慧的人。
智者不敢這樣做。 這句話解釋的關鍵是“智者”這個詞。 如果按照現代中國人聰明聰明、聰明人的讚美來理解,就是“那些聰明聰明的人不敢出手”,這在文學和科學上是沒有道理的。 志,這裡是智慧、聰明才智、思辨的意思,“智者”是指耍花招、投機取巧、愛耍聰明的人。 通俗地說,就是要讓那些自以為大的“智者”一無是處,不再投機取巧,不敢做錯事。 為什麼“智者不敢做”? 這就是社會氣候的問題。 樹立謙虛、誠實、低調、健康、樸素等良好的道德規範,不健康的傾向就會消失。 每個人都是誠實的人,他們以自己的誠實和守信為榮,一些聰明的人(所謂的智者)會感到羞愧,就像過馬路的老鼠一樣,大家大喊大叫,打人,不給投機取巧的人機會。
然而,現代社會仍然有很多“智者”,如虛假廣告商、假冒偽劣產品、欺騙名人、欺騙欺詐者等等,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以至於背信棄義和欺騙危害社會。 因此,在當今社會,學習《道德經》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丈夫”在這裡不是乙個文學助詞,而是乙個文學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或“那個”。 “使智者不敢做”也可以說是“使這些智者不敢做”。 ”
最後,老子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什麼都不做,那就什麼都沒治”。聖人治世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切行動都要遵循無為治國、順其自然的原則,不能太過強制命令,不能盲目折騰,那麼天下就沒有理由治理不好。 最後一句話應該翻譯成這樣:
讓那些聰明伶俐的人不敢白做。 治世之行,就是遵循無所作為的治世原則,所以沒有理由不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