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一大類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導致死亡的慢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常見的病理基礎,亞臨床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早期標誌物,及時發現是一級預防的必要條件。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球有1 3人患有睡眠障礙,而中國患有各種睡眠障礙的人數高達38人2%。隨著年齡的增長,夜間睡眠中斷和動脈粥樣硬化會蔓延,研究發現睡眠障礙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聯絡。
基於PCCDX,選取城市人口基線資料,研究心腦血管疾病低危人群睡眠質量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PCCDX於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成立,採用兩階段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橫斷面研究設計:第一階段選取烏魯木齊1個固定社群和南疆庫爾勒1個固定社群作為調查地點; 第二階段,根據兩地常住居民人數按比例確定每個社群的樣本量,並採用整群抽樣法對每個社群的合格受試者進行調查。
納入標準:年齡 35 至 75 歲。 既往無冠狀動脈疾病,無腦血管事件。 自願參加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接受頸動脈超聲檢查。 根據中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模型專案組公布的風險評估計算方法,10年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中低風險人群的10%。
所有納入的受試者都接受了體格檢查、問卷調查、心臟代謝相關實驗室檢查和頸動脈超聲檢查。
斯塔塔 170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採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心腦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CIMT增厚和斑塊形成的影響因素。 採用限制三次樣條(RCS)研究睡眠質量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斑塊形成的劑量-反應關係,4個節點設定為%和95%,選OR1作為參考值,即PSQI=7分。 所有這些都是雙邊的,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有無頸動脈粥樣硬化,將研究物件分為CIMT增厚斑塊組(732人)和頸動脈內膜無增厚組(796人)。
如表1所示,CIMT斑塊增厚組男性比例高於無頸動脈內膜增厚組(40.)。9% vs 49.0%,p=0.001)、年長(46歲)±7.9)歲與(52。4±7.4) 歲, p=0000 , 受教育程度低 (85.)4% vs 76.2%,p=0.000),BMI水平略高(24.9±3.5)kg/m2 vs(25.3±3.4)kg/m2,p=0.022]。
腹部肥胖的比例更高(44.)。3% vs49.3%,p=0.049)、糖尿病患病率(25% vs 5.5%,p=0.003),血壓公升高的比例較高(414% vs 51.5%,p=0.000)。與非增稠組相比,CIMT增厚斑塊組LDLC、TAG和TC水平較高,吸菸比例較高,降壓藥、降糖藥等藥物總體使用率較高(均P<0.)。05);斑塊增厚組CSQI睡眠評分較高(706±2.13) 分 vs (7.)。43±2.51) 分,p=0001 、睡眠質量差的比例較高(65% vs 12.1%,p=0.001),膳食多樣性得分略高(p=0.)。010)
採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心腦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因素。 回歸模型對年齡、性別、腹部肥胖、BMI、飲食多樣性、LDL-C、TAG、TC、吸菸、糖尿病、血壓公升高和教育水平進行校正,結果(表2)表明,睡眠質量差是心腦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調整後或(AOR)=122,95%ci 1.001~1.492,p=0.040]。
採用RCS模型分析心腦血管疾病低危人群PSQI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係。 圖1a顯示了校正了年齡和性別的模型,沒有校正其他混雜因素; 圖 1b 顯示了針對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吸菸、飲酒、LDL-C、TAG、TC、飲食多樣性、BMI、糖尿病和腹部肥胖進行調整的多變數模型。
結果顯示,無論該變數是否得到糾正,PSQI均與心腦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線性相關,即睡眠質量越差,頸動脈粥樣硬化風險越高。
在心腦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中,雖然傳統代謝危險因素水平較低,但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仍處於較高水平,睡眠質量差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果表明,中低危人群應提倡及早控制傳統心腦血管危險因素,改善睡眠質量有望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從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國盛醫療微流控HDL亞組分檢測平台是全球首個獲批註冊並適合臨床使用的微流控產品,重複性好,結果準確,方便快捷。 高密度脂蛋白亞組分檢測有助於排除心血管疾病的隱患,通過我們的臨床研究表明,它比常規的血脂檢測更準確,**冠心病高出約28%,可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預和預防,此外,輔助藥物的選擇和療效的監測也非常有效, 在未來HDL亞組分中,他是臨床應用最有前途的。
引用。 1.趙倩, 王瑩, 謝一熱哈木拉提, 顧麗傑赫勒 圖爾遜, 李曉梅, 楊一寧; 中低危心腦血管疾病人群睡眠質量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第卷43 no.11 nov.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