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隊早就存在為了吃“空薪”而虛報兵數的現象(有時虛報損失; 滿清王朝建政後,乾脆讓綠營合法吃空丫鬟; 而非法超額工資,其實沒人在乎)。
在明朝,也存在著空薪、假數的局面。 和平時期有,戰時也有。
明朝末期對清朝的戰爭從1619年到1644年持續了25年。 這一時期,明軍的“空薪率”是多少? 關於各種部隊人數的報道很多,我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時期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戰爭前夕。 1600年,胡克杜向事發報:遼軍按照編制應該有9.4萬人,但實際上只有4萬人。 根據該報告,“空置率”為58%。
對清戰爭開始後,“空薪率”有沒有改善? 沒有。 1625年的一大醜聞就是證明。 此時,明朝廷將遼國的兵力定為14萬。 在消除了多餘的人員後,它被壓縮到120,000。 1625 年 8 月報道 1170,000人。
但沒過多久,它突然報告說,大門外只有三萬人,門內只有2人80,000人。 總數只有 5 個80,000人。
這件事震驚了朝廷,問問如果突然失蹤這麼多人,損失是什麼? 查了一下,戰鬥損失只有400人死亡。 這很奇怪嗎? 近60,000人去了**?
輾轉反側。 最後乙份報告是長途飛行的結果(顯然不久前有 1170,000人是如何成為長期飛行的結果的? )…然後事情就解決了。
推高空薪率以對抗損失和逃跑實際上是當時的普遍做法。 很多報道都是這麼說的。 明廷戶部不停抱怨,罵兵多馬。不要互相照顧”。荒謬的是,這種詭辯的報道仍然被認真對待。 駁斥謠言)。
5.80,000 不一定是乙個實數。 因為同時,有乙份報告給戶部:“今天,夠付5萬人了”,少了8000人——是否真的有5萬人也是值得懷疑的。 讓我們以5萬人為基準,巧合的是,“空薪率”還是58%。
在這次事件中,有趣的是,皇帝顯得很冷漠,甚至擺出一副平靜的樣子。 在要求調查方面遠不如朝臣那麼積極。 因為他也知道,這是家常便飯,查不清真相。而朝臣們對這種事情大驚小怪,無非是為了讓官場對手露出一些異樣)。
那麼袁崇煥接手遼軍之後,情況有沒有好轉呢?
如前所述,袁崇煥虛報了馬匹和騎兵的數量,這在當時是出了名的,相關的官方報道也很多。
在袁崇煥時代,袁崇煥死後,長期在遼東作戰的吳湘(吳三桂的父親)在1644年2月向崇禎講述了明軍對清朝的兵力:
登記冊上有8萬人,但實際上只有3萬人,其中只有3000人是精英家庭。
如果吳湘的數字是真的,那麼到1644年,袁崇煥接手清戰爭後,“空薪率”是62%——更高,或者至少不低。 吳湘還特別強調,這並非清軍作戰部隊所獨有,而是所有部隊都如此。 他說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他將無法養活軍隊......
吳湘說的是實話:“空薪率”與損失和逃跑無關,但士兵確實根本就沒有那麼多。 至於所謂的沒有虛假報告就無法養活軍隊,這可能是部分原因。 但最大的原因是,包括吳湘本人在內的各級官僚都利用了空薪。
也正是通過吳湘的話,我們才能明白,各種“闢謠”的報道是多麼有價值......
綜上所述,在整個抗清戰爭中,明軍的“空薪率”很可能一直都在60%左右。
而且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在25年的戰爭中,大多數支付空薪的將軍真的不是叛徒,有很多人......自殺但無論你多麼忠誠和勇敢,你都要吃空工資。 這就是當時的現實。
因此,明軍的士兵人數是好的,損失的數量是......不要太當真。 虛假陳述的因素太大了。
或許,正如吳湘所說,賬面上真的有那麼多兵,他們已經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