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5日夜,激戰了10天的白馬山突然沉寂了下來。 駐紮在主峰的韓軍第9師意識到這場血腥的戰鬥可能即將結束。
志願軍前線最高統帥、新任38軍司令員江永輝懷著沉重的心情要求第三兵團代理司令員王金山退出戰鬥。 戰前曾質問江永輝的王金山同意撤軍。 至此,第38軍付出了6700多人的慘痛代價,仍未能攻占白馬山,只好憤憤不平地撤退。
王金山. 美譽“萬歲軍”的第38軍,是志願軍的頭號主力,和美軍打起來不成問題,為什麼會被南韓軍隊打敗呢? 那麼,大名鼎鼎的白馬師是如何獲勝的呢? 南韓軍隊並不脆弱。
李啟偉剛來朝鮮擔任美軍第八軍司令時,在他眼裡,韓**隊是一支相當可憐的部隊,連軍隊都不敢稱。 此時,南韓軍隊裝備簡陋,士氣低落,面對中朝軍隊的打擊,一按按鈕就崩潰成為常態。 志願軍經常選擇南朝鮮軍隊的陣地進行突圍,導致美軍的側翼不時被撕裂,不得不頻繁撤退。
1946年南韓軍隊成立時,主要人員是警察,骨幹分子是曾在日本軍隊服役的朝鮮人。 韓戰爆發前,南韓軍隊的總兵力為9人80,000 名缺乏訓練、戰鬥經驗、裝備簡陋(只有 89 門火炮)的士兵與積極進取、久經沙場的朝鮮人民軍不在乙個水平上,也無法與志願軍相提並論。
里奇韋。 鑑於南韓軍隊表現的嚴重運緣,美軍隊已經下定了痛苦的心決,要對南韓軍隊進行再訓練。不得不承認,美軍確實有一套訓練方法,通過軍官的選拔和訓練,裝備的合理調整,加強有針對性的實戰訓練,大大提高了韓軍的素質和士氣,在戰場上的表現也越來越好。 在韓戰的後半段,南韓軍隊的一些精銳部隊的效力不亞於美軍。
南韓陸軍第9師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該師因缺乏戰鬥經驗而被用作預備隊,主要部署在行動規模較小的東線,但在後期成為南韓軍隊的主力。 該師的脫穎而出與才華橫溢的新師長金正吾有很大關係。
金正吾於1944年入伍,被日軍派往太平洋戰區當炮灰,但幸好活到了戰爭結束。 朝鮮軍隊成立後,他成為排長,兩年後晉公升為上校團長。 韓戰爆發前,他已經是第6師團師長。
金鐘五號。 第6師以士氣不穩定著稱,曾發生過兩個營譁變的惡性事件。 然而,誰也沒想到,在朝鮮人民軍如火如荼,南韓軍隊全軍敗北的時候,第6師團竟然是南韓軍隊中的佼佼者,他們讓人民軍在春川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金正吾也因此成為了軍中的名人。
1952年5月,金正5被調任第9師師長。 作為美軍在仁川登陸後組建的新部隊,第9師團非常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師長。 嚴格治軍的金正武很快對這個師進行了徹底的改變。
南韓軍隊雖然在質量上有所提高,但志願官兵並沒有把南韓軍隊當回事。 任何時候蔑視敵人都是戰鬥中的禁忌。 這反映在隨後的白馬山戰役中。
南韓軍隊在戰鬥前輸掉了一半的戰鬥。
到1952年秋天,志願軍的隧道防禦工事已經建得很大規模,陣地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集中一些力量發動區域性攻勢,奪取幾座小山,以便在談判桌上獲得主動權。 為此,秋季戰術反擊拉開帷幕。
暫時由第 38 軍指揮的第 3 軍負責對 394 的進攻8 高地,南韓稱這個地方為白馬山。 這裡的駐軍是韓軍第9師,編制多達2萬人,配合作戰的6個炮兵營和2個坦克連,兵力和火力相當充足。
第38軍的部隊分布在幾個不同的防禦區,平康谷也是他們防禦的重點,第112師團的兵力幾乎全部都在這一帶。 這樣,它可以用於3948 只有第114師的3個團和第112師、第113師的1個團在高地上作戰,戰鬥滿員時總兵力為1人50,000人。 第38集團軍下屬炮兵連39個,各類火炮共計182門,高射炮58門,甚至還有10輛坦克。
這種裝備,實在比他剛進院的時候要寬大很多。
身著蘇聯風格**的志願步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114師第340團第7連文化教官顧忠嬌被即將到來的血戰嚇壞了,居然趁著毫無準備的時候投敵叛逃。 此人軍銜不高,知識有限,但仍提供了第340團的戰鬥部署和裝備等重要資訊。
金正武非常重視這一情報,立即調整部署,將防禦兵力增至兩個營,建成150個掩體,將第一道防線全部埋入地下,將戰鬥前方的鐵絲網從三層增加到七層,還儲備了一周的食物、飲用水和彈藥。 除了該師的第30炮兵營和第9重型迫擊炮連外,南韓第9師還得到了來自其他部隊的9個炮兵營和2個坦克連的44輛坦克的支援。
美軍的重型炮兵陣地。
對於像王金山、江永輝這樣經歷過百戰的名將來說,他們不會不知道戰前洩密的嚴重性。 不過,考慮到部隊士氣高漲,對韓軍一貫的蔑視,他們還是下定決心按原計畫發動攻勢,為這場戰鬥定下了兩個目標:奪取3948個高地,殲滅了5000名敵人。
王金山和江永輝顯然低估了叛逃的危害。 事實證明,這一事件的後果極其嚴重,甚至是致命的。 戰鬥打響前,第38集團軍已經損失了一半。一場人力和鋼鐵的消耗戰。
1952年10月6日17時30分,志願軍炮兵開始向394移動8高地發起火力衝刺,10分鐘後第一梯隊的4連開始進攻。 白馬山的激戰開始了。
志願軍向山上發起了進攻。
準備已久的南韓軍隊依靠掩體防禦工事成功抵擋住了志願軍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僅2-3人受傷,通訊線路完好無損。 志願軍的炮火只摧毀了陣地前的鐵絲網。
第38軍的底牌早就被對手看清楚了,所以儘管成功潛伏在敵人面前,但戰鬥開始的突然性並不存在,讓戰鬥從一開始就很艱難。 南韓炮兵群按照早就準備好的坐標進行阻擊射擊,志願軍的4個尖刀連被火力阻擋,體型龐大,其中9個連只剩下13人。
這是一場人與鋼的消耗戰,雙方指揮官所能做的就是將盡可能多的炮彈傾倒到敵人的陣地上,然後用步兵乙個連乙個連地填滿它們,直到一方流血乾涸。 大家都知道加油戰術是最笨拙的戰術,但此時沒有其他辦法。
這種消耗戰的戰術對第38集團軍非常不利。 南韓的**李承晚特意從後方調來乙個訓練師來補充南韓第9師的部隊,並補了多少就補了多少,以保證前線陣地的數量不會減少。 即使戰敗的部隊已經分散,只要在戰場上重新組織,增派軍官,就可以恢復戰鬥力,重返戰鬥。 在異國他鄉作戰的志願軍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損失的士兵無法及時補充,有些連隊因為太大而不得不放棄陣地,不得不放棄陣地。
8日,江永輝打出最後一張王牌——總預備隊第334團參戰。 該團是第38軍的頭號主力團,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不會讓他們為消耗而戰。 兩天後,第334團兩個營過半結束,韓軍似乎永無止境,援軍仍在湧入,江永輝手裡沒有牌可打。
戰鬥一直持續到14日,經過201個小時的戰鬥,第38軍始終無法在3948.站穩腳跟。 繼續這樣打下去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陣地總是被敵人的火力覆蓋,就算被攻占,也守不住。 江永輝冷靜分析後,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志願者喀秋莎火箭炮。
據義勇軍歷史記載:在這場戰役中,南軍9860人,第38軍6700餘人被殲滅; 韓戰史上說:這場戰役的第38軍**150,000 人,不到 3,600 名南韓軍隊**。 失敗並非毫無意義。
白馬山堪稱義工們的悲哀之地。 一年前,美軍從第42軍手中奪取了白馬山,第42軍隨後發動了反擊,但400多人只殲滅了30多個敵人,損失慘重。 第38軍、第42軍改變防禦後,決心拔掉白馬山的硬釘子。 這不僅是為了面子,也是為了進一步提公升北緯38度線的防守態勢。
這是第38軍裝備蘇式裝備後首次試圖協調各兵種作戰的戰鬥,也是新任軍長江永輝上任後的第一場戰鬥。 不過,第38軍顯然誤判了韓軍的戰鬥力,還是用老眼光看人,有低估敵人的嚴重想法。 事實上,韓軍打得相當頑強,甚至敢於打刺刀,這是志願軍出乎意料的。
江永輝. 陸軍司令員之所以決定按原計畫發動進攻,儘管作戰部署的洩漏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部隊裝備蘇式裝備後火力增加的信心。 但實際上,志願軍的炮兵火力雖然得到了很大的加強,但與美國和南韓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根據美國軍方的統計,在為期10天的戰鬥中,美韓兩軍共發射了21萬多發炮彈,投下了2700枚航空炸彈,彈藥消耗量是第38集團軍的5倍多。韓軍第9師僅消耗彈藥就達459萬發,可見其火力的強悍。
我軍的傳統是“能贏就打,贏不了就走”。 正常情況下,戰鬥進行得並不順利,應該盡快撤戰,以免無謂的消耗,但第38軍頭上頂著萬歲軍的光環,自然是不能輕易被打敗的,結果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堅持了10天, 雖然達到了消滅5000個敵人的目標,但太大了,得不輸。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四次戰役極其殘酷的漢江阻擊戰之後,第38軍失去了全部戰鬥骨幹,在後方修復期間補充了大量新兵,因此雖然裝備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部隊的戰鬥力卻下降了。
但即便如此,第38軍還是在敵人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占領了大部分陣地,在不利的情況下堅守了10天,給敵人造成了重大傷亡,說明軍隊仍然擁有王牌軍的強大實力。
白馬山之戰雖然失敗了,但從整體上看,並非沒有意義。 由於第38軍主動退出戰鬥,志願軍司令部下定決心在同時進行的上甘嶺戰役中全力以赴,從而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保持了大局的主動權。
最後,有缺陷的田中嬌得到了南韓軍隊的優待,戰後去了台灣,並於1973年在孤獨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