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一部以詩歌為主題的紀錄片,但其主角並不是西方知名的莎士比亞、但丁、惠特曼,而是知名的“詩人”杜甫,這部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其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追溯了杜甫的足跡, 而《指環王》中的英國國寶級演員、甘道夫演員伊恩·麥凱倫則朗誦了杜甫的英文版。並邀請了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索安、中文大學教授曾祥波和牛津大學劉濤博士做多角度的專業解讀。 就這樣,杜甫被鄭重地介紹給世人,引起了轟動。
為什麼杜甫會受到BBC如此隆重的對待? 或許,正如美國著名漢學家克里斯多福·盧普克所說,杜甫是中國古代現代詩人的始祖。 葉嘉瑩也認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歌的大師,在杜甫之前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面對現實,所以杜甫也被稱為詩史。
然而,美國著名華人學者洪燁在他唯一的學術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也評論道:“絕大多數中國歷史學家、哲學家和詩人都把杜甫放在了最高的榮耀殿堂裡,因為對他們來說,當詩人杜甫追求詩歌最廣泛的多樣性和最深刻的真實性時, 杜甫個人代表了最大的同情和最高的道德標準。 說起中國古典詩人,杜甫是最值得用“最多”字的人。
但小軍發現,當我們談論杜甫時,我們能想象到的往往是杜甫晚年的形象。 畢竟,在杜甫流傳下來的1400多首詩中,90%以上都是在他40歲以後寫的。 至於杜甫的早期形象,估計這兩年來,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長安三萬里》裡的那句怨言,“寫詩的,誰就行! “熊孩子的形象。
畢竟,在孩提時代教科書的影響下,在杜甫倖存詩句的加持下,他早已定格在飽經風霜、憂心國民的老者形象中。
其實,杜甫出生在唐朝最繁華的時期,作為官宦官的兒子,他也經歷了唐朝的強生和繁華。
他的爺爺杜羨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宮廷,所以他6歲就有機會看公孫阿姨舞劍; 9歲時,他臨摹了於世楠的書法; 12歲的時候,經常可以聽李貴年的歌曲。 年輕時,他還在宮前吟誦詩歌,在山湖中打獵。
作為李白的粉絲兄弟,他也跟著詩人尋仙訪道,約好採瑤草。 只不過李白畢竟是超凡仙人,杜甫畢竟是腳踏實地的人。 於是,在告別了李白之後,杜甫回到了長安,一待就是十年。
這十年,他得到的不是顯赫的官職,而是對現實的了解。 然而,人生最悲哀的是,在享受了繁華之後,他目睹了國家的一步步衰落。 他的腳步也從貴族的花園走到了窮人的身邊。
當煙霧公升起,府邸衰落時,他眼睜睜地看著血滾滾入山河,百姓流離失所,卻無能為力,因為他也處在這種可怕的境地。
他越來越熟悉飢寒交迫的日子,兒子的出生也讓杜甫的生活越來越尷尬。 然而,他辭去了朝廷授予的職位。 在亂世的腐敗中,當官就意味著鞭打百姓,這對杜甫來說太殘忍了,讓人難以忍受,但換來的卻是不到一歲的小兒子餓死了。
然而,他挨餓的兒子讓他為整個世界感到難過。 畢竟,作為乙個又餓又冷的窮人,他還是有一些特權的。 他不用服兵役,不用納稅,就算這樣生活,別人的苦難更是可想而知。
於是,他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了自己親身經歷的悲劇,寫下了《新官》、《石壕官》、《桐官》叫《三官》,寫了《告別新婚》、《告別老人》、《告別流浪漢》等叫《三告別》。
他把受苦受難的人寫進了他的詩裡,把亂世的不公寫進了他的詩裡,逐漸成為我們熟知的詩人。
最終,59歲的杜甫一貧如洗,在孤獨的船上悄然死去。
而對他一生的寫照,正如宋代詩人徐軍的詩句所說:
孤零零地千里之外,詩魂落魄在歡華村。
寧可窮也不願凍死餓死,怎能一頓飯忘了至尊?
杜甫的一生從繁華走向窘迫,但我們在他的詩中看到的不是來自對自己命運的哀嘆,而是出於對大多數人命運的同情。
王國偉曾說過:“天成百惡人。 ”
但杜甫卻陷入了困境,寫出了人性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