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眾神的羅曼史》的人都知道,有個善於土遁的太陽,能在土裡自由行走。 有一位年近百的老人,戲稱自己為當代的“孫途星”,他就是同濟大學一等榮譽終身教授、中科院院士孫軍教授。 -編輯 器。興趣——堅持不懈的動力
孫軍教授出生於浙江紹興,1926年10月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37年11月日軍侵入蘇州時,他隨家人移居上海,在上海高中就讀。 孫軍十幾歲時,因家庭困難輟學一年,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數學、物理、化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但當年,日本侵略者、美國飛機的轟炸,以及他在交通大學讀書時作為系代表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等,並沒有動搖他學習的信念和毅力。
1949年5月畢業那年,孫軍沒有從事地下建築工程,因為學了三年俄語,直接調到蘇聯當橋梁專家的專業翻譯。 起初,他對橋梁專業並不熟悉,但由於工作的需要,他每天閱讀和學習,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愛上了橋梁專業。 1959年,由於當時國防工程的需要,他被調到地下建築工程專業。 這是當時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再次從頭開始,努力進入,他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新職業後不久,他負責中國第乙個地下機場(飛機庫)的勘察和設計,然後承擔和規劃了上海第乙個地鐵站的設計和建設。 當時,全國沒有人能做這樣的專案!
孫軍教授深有體會地說,不管學什麼,只要努力去學,才會覺得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真的很廣,學得越多,越有趣,這樣,成功就會向你招手。
學以致用——始終堅持學習的態度
孫軍教授在知識的海洋中學以致用,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財富。
上世紀80年代初,雲南省魯布閣、天生橋等大型水電站的地下工程一度因地質複雜、安全保障不明確而受阻。 孫軍受工程部委託,立即前往勘察並承擔了調研任務。 他運用岩石流變學理論和工程施工力學,通過深入研究和反覆實驗,最終攻克了困難。 研究成果還獲得了水電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後來,他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中國的許多地下工程中。
1987年,青島開始籌建地鐵工程。 青島地鐵合理埋深的問題一度困擾著不少設計師。 埋得太深不僅增加了投資,延長了工期,還給客流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埋得太淺,怕缺乏基礎,不夠安全。 孫軍作為工程顧問,經過現場勘察,從多個方面作了理論論證,提出了大幅降低地鐵埋深的合理方案,施工單位採納了該方案,大大壓縮了專案投資,縮短了工期,也給地面客流的緩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成渝公路重慶段有四條長而大的隧道,每條長約3公里。 這麼大的公路隧道,通風是個大問題。 原來的方案侷限於規範性規定,不敢突破,只考慮了半水平通風的使用。 在討論這一方案的會議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齊聚一堂,紛紛進行討論。 孫軍教授作為本專案諮詢組組長,經過深入的現場調研和詳細資料,在會上提出了新的方案。 他理性論證,首次大膽地將當代先進水平的噴射縱向通風方式引入國內這些大型長高速公路隧道。 這樣一來,僅一條隧道就能為國家節省3000多萬元,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和領導部門的一致好評。
打好基礎——用一輩子
當年,上海交通大學的老師們總是教學生通讀幾本經典書籍,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他們的餘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當時,學校正處於解放前夕,局勢動盪不安,師生無法安定下來。 但孫軍還是通讀了當時公認的幾部權威著作,做了上千次練習。 這些書教會了他很多土木和結構工程的知識和理論,為他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
多年來,孫軍教授發表文章390餘篇,發表學術專著11部,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如今,他已經98歲高齡了,雖然年紀大了,但還很年輕。 作為國內首批博士生和博士後導師之一,先後培養了80多名博士生和27名博士後,向國家輸送了多批人才支柱。
他誠懇地向這一代年輕人發出了一條資訊:“我真誠地希望今天的年輕人在他們精力充沛的歲月裡能學到更多。 這對於將來為祖國服務非常重要。 古人說:年輕人不努力,老闆會傷心的。 這句勸誡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 我想鼓勵年輕學生這樣做。 同學們,努力吧! ”
作者:閆世洲)。
值班編輯:李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