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分享“無樂器:晉溫名將徐天津書法特展”。
盧文寶
1.關於原產地
2022年5月12日,在翻新後的杭州臨平博物館重新開放前三天,展覽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北京大學教授、良渚博物館館長徐天津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為博物館指導。吉金鑄造文明——寶雞青銅國寶展》。
徐總建議,下次我們也可以舉辦乙個關於金文的展覽,這樣20年後,我們就可以更完整地展示我們博物館中青銅器的“形狀、圖案和銘文”三個方面。
我們覺得這很有意義。
於是就有了金文原創展覽的考慮。
吉金鑄造文明——寶雞青銅國寶展。
複雜與簡單之間——寶雞出土青銅飾品藝術展。
在策展過程中,我們希望突破中國字畫的傳統展覽模式,講解金文從古至今的起源。
作為商周時期著名的考古學家,徐天津教授在田野發掘中堅持書寫和創作晉銘文數十年,是對晉銘文傳承的最好詮釋。
毫無疑問,徐先生的金字作品應該被納入本次展覽。 這也是我提出的。
其實,去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向明給我發來了一張他和徐先生在徐先生作品前的合影,我震驚了。
這件作品現在在我們的陳列室裡。
大家肯定會有同感。
徐天津先生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向明。
經過一年半的緊張策劃,“無樂器——金溫名作與許天津書法特展”終於在我館成立20周年之際與觀眾見面!
2. 命名
本次展覽的標題經過多次修改。 起初,我覺得是“金文的故事”——金文的世界“——故事”的故事,會被誤解為金文的內容,但“世界”覺得它太大了,展品撐不住。 都被徐先生拒絕了。
半年前,我的小徒弟閆世涵看了許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後,說看過徐先生的書《無樂器》,於是向我提議用《無樂器》。
後來,在去徐先生的《梁祿》洽談展覽的路上,我覺得主標題頗有內涵,但這必須得到徐先生的同意。 到了涼麓,只見梁麓的牆壁上掛滿了徐先生的素描,(徐先生說是考古筆記或者備忘錄,我不完全同意。 我稱之為素描,這不是書畫界通常意義上的素描,它包含著徐先生對這些展品的學術思考)於是我暗暗下定決心,要說服徐先生。
沒想到,我一提出來,徐先生就答應了。
讓我們再考慮一下字幕。
其實,徐先生一直在思考,展覽與“不可控”有什麼關係。
當然,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討論了幾遍設計後,設計師就開始催促我了!
於是我提議用“無樂器——徐天津與金文藝術特展”,我也和陸秦主任商量了一下,覺得可以,但被徐老師拒絕了。
根本沒有臉。
展會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徐總問他能不能用“無樂器——金溫名品和徐天津臨摹作品展”,看到就笑死了!
我跟徐先生說你太謙虛了,他說不是謙虛,而是心軟。
這一次,我認為自己是策展人,拒絕了徐先生的提議。 後來,我做了乙個折衷,用“無器——晉溫名品和徐天津的書作為特展”。 展覽的標題就這樣決定了。
3.關於“不是工具”。
對於“無器”,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孔先生在《論語》2022年[gf]資正篇中所說的“君子不是器”。在《易經》中,有一種解釋是“形上學稱為工具”。 “不是裝置”我把它理解為乙個多用途的裝置,“紳士不是裝置”意味著紳士應該是多功能的。
金色銘文應該是青銅器表面的銘文,這是中國商周文明的核心。 它不僅記錄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而且凝聚了時代的禮儀生活和文化精神。 它適用於“不是裝置”。
秦漢後,金篆文字仍在流傳,用於篆書和牌位上。 這就是展廳裡的面紗的意義所在。 晚清,金石“復興”。 鄧世儒、吳昌碩等著名大師,取了金文林遲的方法,繼承創新。
徐天津,北京大學教授,考古學家。 從事商周考古40餘年,在研究濟金時追求古風雅,師傅易明,我稱:“右手鏟,從厚厚的黃土中再現濟金精神; 他左手握筆,在墨水的悠香中繼續書寫著文化底蘊。 這也可以理解為“非工具性”。
總書記曾說過,文明因多樣性而交流,因交流而相互學習,因互學而發展。 由此,我們能不能這樣理解《禮經》中提到的“大道不是兵器”呢? “道”字,根據《周義》的解釋,“元形之上的就是道”。 我認為,今天的展覽是多元文明的良好交流互鑒,也是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
四、關於主線
我們基本上是按照時間線來敘述整個展覽的。 分為四個單元。
第乙個單元是“象形文字和符號”,揭示了書法的原理和在漢字塑造之初傳承自然、回歸自然的審美境界。
第二單元是“秩序與流變學”,展示了從西周到秦漢時期晉術發展的時代、地區和載體的特徵。
第三單元是“傳書”,呈現了在宋代和清代金石學的影響下重新煥發活力的晉書法藝術。
第四個單元是“如穀韓進”,體現了徐天津先生作為考古學家的身份和學歷,跨界書法藝術,以及消除古今界限的“不羈”精神。
5. 關於展品
本次展覽的展品均由徐先生從各個博物館中挑選出來。 有中國四大銅牌之一,歷史牆板,桂王[gf]376c[gf]簋,邢壺冠,安徽博物院珍寶,鄂鐧七斤節。 還有著名的董貴、秦公、丁等,都是青銅寶物。
還有清末書法的代表作,如鄧世如、黃賓紅、吳昌碩、羅振宇、張泰炎等。
最後一部分是徐先生的作品。 其中有青銅銘文,充分展現了早期端莊典雅的金文、中期蘊含內斂、晚期廟腔的藝術風格。 那些自己的創作作品,堪稱生機勃勃,氣勢悠長。
在這裡,我還想特別說,這些考古文物和繪畫不僅是我們從梁麓看到後偷來的,還有周元的徐先生的新作,以及徐夫人在北京的房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在李村南方》的第一幅圖,畫中是一棵柿子樹,下面的根系是周圍各個小地方的名字,可見這些地方在徐先生的心中已經存在過。
在第四單元之後的第一幅圖中,圖是兩把鐵鍬,自然而然地將考古學聯絡在一起。 後者是《突然》,裡面蘊含著徐先生對生命匆匆的感慨,充滿了對考古學和周元大地的深厚感情和依戀。
在最後一部分,在畫家冷軍畫的徐先生小畫像前,我們特意放了一幅《柳家村北三棵樹》的畫作,我們試圖了解徐先生在創作時的內心世界,不知道徐先生是否滿意。
無論如何,毫無疑問,這些素描不僅是對“無物”主題的最好詮釋,也為本次展覽注入了趣味、靈性和溫暖的感情,而不是白色背景上青銅和黑色人物的冷酷。 我認為我們應該帶著情感去做。
6. 策展團隊
這一次,我被徐老師任命為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感覺勢不可擋。 因為我從良渚博物館的兩位館長馬東風和黃麗那裡知道,徐先生在舉辦展覽上嚴謹細緻。
“陰鬱文學”和“禮”都是臨時展覽的典範,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學習的標桿。 好在這次展覽有徐老師的親自指導,我還是有一點出路的。
在此期間,陳浩、楊玲、陳同樂、李麗等博物館展覽界的大佬也給了我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此外,本次展會的設計師重慶易舒公司麥子、文部分的牛沐青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建設單位億和三公司不遺餘力,無論是從展品的底座、講解板還是燈光效果,都一改再改,力求打造高品質的產品。
還有我們館裡的展覽團隊,副館長於秋娜,展覽部主任嚴詩涵,張婉瑩、季元秋等,他們孜孜不倦地工作,只要有施工人員,我們就在那裡。
這就是毅力。
我們文博人的“堅韌不拔”精神得到了傳承。
我感到非常欣慰。
他們都是我們整個策展團隊的乙份子,因為我們知道,在徐老師的親自指導下舉辦乙個展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大家都覺得這次展覽受益匪淺。
真的不是一點點淺! 大家都“累了又開心”!展覽期間,我們的導演徐靜和策展人秦秦來到展廳看,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此外,上海書畫出版社老師們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上海展覽公司工作人員運送貨架上文物的兢兢業業,博物館內的物業保安和保潔人員堅守崗位,不知疲倦地一次又一次地清潔擦拭玻璃,確保了展覽的效果。
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可避免地開始罵人,因為我匆忙,態度不好。
在此,我道歉。
最後,我要向參加本次展會的全體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呂文寶。
編輯:季元秋。
評論者 Yu Qi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