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害怕某事,你就越會去做”
看到這句話,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不是讓每個人都冒著砸自己的風險,這裡有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試著讓自己刻意去做那些本來讓你害怕的事情,這樣可能會達到解決問題和消除恐懼的目的。 (注意,首先,它必須是安全的先決條件。 )
讓我們從我和我孩子的例子開始:
我的兒子哲哲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害怕看到蚯蚓,甚至在幼兒園的時候,他也不願意在雨剛下之後出來玩,因為他會認為蚯蚓很容易在雨後趴在地上。 就連我們平時去綠園等地方散步的時候,他甚至看到地上一些倒下的樹枝,看起來有點像蚯蚓,他覺得很不舒服!
我曾經試著給他看一些關於蚯蚓的圖畫書和**。 看著這些東西,哲哲覺得還行,但看到真正的蚯蚓還是不行。
後來,雨後,我們在小區附近的綠地上散步,我向哲哲建議:“我們一起試著和蚯蚓一起玩吧。 當時我經常鼓勵他,說:“讓我們嘗試一下,享受它。 哈哈! ”
當然,當我這樣做時,我和他在一起。 我找了一根樹枝,在路上看到蚯蚓,就用樹枝把蚯蚓捅進草叢裡,這樣防止蚯蚓不小心被路上的人踩到。 於是我也鼓勵哲哲說:“我們也在幫助蚯蚓到更安全的地方,我們在做善事。 哈哈! ”
後來,我漸漸鼓勵哲哲拿一根樹枝,把他看到的蚯蚓撿起來,送到草地上。 起初他很小心,但我看得出來他真的很努力,我和他在一起,我和他在一起,再加上一些鼓勵的話。
就是這樣,我真的做過幾次了!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哲哲說,雖然看著蚯蚓還是有些不舒服,但並沒有以前那麼害怕了。
嘿! 這小子說話挺老實的,我當然很高興他能有這樣的感覺和突破。
我將分享乙個我自己的演講課程的例子:
我有自己的課程“公開演講故事表達”,它為學生提供通過掌握表達故事的能力來實現有效公開演講的學習。 而每次我在課程中為學生做排練時,面對學生在台上演講時容易緊張的情況,我不會對學生說“克服緊張”之類的話,而是要求學生“記錄”這種緊張的狀態和過程, 比如心跳,比平時多跳多少次?你一開口說話,嘴巴就結結巴巴,你是怎麼結結巴巴的? 一上台,你的手就抖了,你怎麼握手? 一面對台上的眾人,雙腿就容易站不起來,為什麼雙腿站不起來? 我不知道該去哪裡看,但該去哪裡看?..
讓他們看到並記錄所有這些學生自己緊張狀態的細節,一般來說,經過這個過程,學生就不那麼緊張了。
著名精神病學家弗蘭克爾曾分析過乙個經典案例:有一所高中,乙個學生從小就有乙個“當演員的夢想”。 但可惜的是,這個學生天生口吃,根本就沒有機會上台。 但有一次,機會突然出現了,因為學校正在排練一部戲,恰好有乙個角色需要口吃。 於是劇團請他去表演。 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當他真正上台排練,想要故意表演結結巴巴時,居然不再結結巴巴了! 而且無論他怎麼努力,他就是不能口吃。 你說,這不是很有趣嗎!
總結一下這種效應的原理:它是一種潛意識的過程,本來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一旦仔細思考,就成功地干擾了原來動作的過程。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就是如果我們盯著乙個詞看很久,就會突然覺得這個詞是那麼陌生,甚至會認不出這個詞,這也是乙個類似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們遇到一些挑戰和問題,我們可以嘗試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