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20年8月底,央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部分房地產企業共同召開座談會,其中明確規定了重點房企資金監控和融資管理規則,即房企融資的“三條紅線”
1、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
2、淨負債率大於100
3、現金與短期債務之比小於1倍
這“三條紅線”是專門針對當前房地產企業高負債率而設計的,旨在規範高負債房地產企業的融資行為,鼓勵其主動降低負債率。 根據觸及紅線的房地產公司數量,我們設定了相應的融資限額。 房地產公司一旦觸及“三條紅線”,其生息負債將受到嚴格限制,不會增長; 如果觸及“兩條紅線”,計息負債增速將嚴格控制在5%以內; 僅觸及“1條紅線”的,增長率不得超過10%; 對於沒有觸及任何紅線的房地產公司,其計息負債也將受到15%的上限。 這“三條紅線”既是對房地產企業負債率的硬性制約,也是對其融資擴張的有力制約,以保證行業穩定發展。
為什麼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有限制? 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債務規模的增加和房地產行業的高負債率。 房地產公司的負債像滾雪球一樣堆積,不斷擴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後果將難以想象。 近十年來,雖然房地產行業利潤高,很多房地產企業的資產規模增長了數十倍,但這也帶來了負債率和負債規模的不斷上公升。 如今,房地產企業的盈利能力變得撲朔迷離,資金流動也越來越緊張,彷彿隨時可能陷入債務危機,面臨破產的風險。 以恆大、復盛、泰禾等房地產企業為例,它們的危機是由資金鏈斷裂造成的,而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恰恰是它們的盲目擴張和過高的負債率。
然而,隨著國內樓市兩年半調整期的結束,市場出現了新的局面。 二手房市場經歷了近兩年的可持續發展,許多社群的房價已經恢復到2019年甚至2016年更早的水平。 這反映了樓市調控政策的深遠影響和市場供求關係的重大變化。
在這種背景下,開發人員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 債務違約頻發,不少房地產企業面臨資金鏈緊繃的困境。 購地意願低迷,銷售市場低迷,上下游鏈條陷入金融危機。 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開發商的運營,也影響了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銀行業也感受到了樓市調整的壓力。 過去,在房地產繁榮時期,銀行樂於向房地產公司提供開發貸款。 但隨著風險的加大,銀行開始收緊融資政策,不僅減少了開發貸款,還全面收緊了房企的融資渠道。 這無疑給資金拮据的房地產公司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出台普通的救助政策是不夠的,房地產行業需要資金支援,這也是為什麼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2024年工作會議上明確將“化解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列為重要工作目標的原因。
中國新聞網2024年1月30日發表的《住建部利好政策頻發,一線城市反應迅速》一文中,深入剖析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年初召開的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部署會議的意義。 此次會議不僅為下一步房地產工作定下了基調,也被視為市場趨勢的權威指南,其政策訊號和指引對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章強調,當前樓市救助措施不僅前所未有,而且顯示出高度的精準性和針對性。 **在保持房地產市場整體穩定的同時,我們特別關注個別房地產公司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努力化解風險,防止風險擴散。 這一戰略轉變,不僅彰顯了公司對樓市監管的深刻洞察,也凸顯了公司維護市場穩定的堅定決心和有效應對風險的能力。
可以看出,樓市救助措施已經上公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對**和各級相關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經下達了死令
1、要堅持城市政策、精準政策、乙個城市,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賦予城市房地產調控自主權,城市可因地制宜調整房地產政策。這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傳統的“一刀切”政策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各地獨特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狀況,因此,新的調控思路強調“因地制宜”,即各地需要根據自身實際制定樓市政策,確保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2、對於房地產監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紅曾用過“十鍋爐九”的比喻。 今年城市調控政策方向的最新基調,也被認為發出了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的強烈訊號。
這項新戰略的核心是將更多的決策權下放到地方一級。 過去,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往往是統一制定,由地方政府實施。 現在,地方政府的期望是能夠制定出既符合國情又能根據當地情況有效應對市場變化的政策。 簡單來說,就是去掉“緊咒”,各地都因地制宜出台救助政策,確保樓市恢復正常發展水平。
顯然,2024年的樓市政策已經定下了基調:2024年樓市救助力度加大,力度大。例如,廣州對面積超過120平方公尺的房屋全面放寬限購政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也不同程度放寬了限購政策。 現在房子不好賣,很多二手房業主為了賣房子,只能繼續降低售價,最終以低於市場價格的大價完成成交。 對此,有專業人士認為,低價賣房就是白白給錢,隨著樓市救助力度的加大,市場在好轉,別說房價了,但至少可以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