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香河縣,稱蝸牛為“相洛”,之所以叫它,是因為香河的蝸牛好吃,比任何大菜都好吃。
小時候最喜歡“香蝸牛”,那時候大街小巷裡都有賣香蝸牛的,經常有老太太戴著頭巾,提著簍筐,或走在街上或定在十字路口賣,喊著“香蝸牛! 香噴噴的蝸牛! ”
裝香蝸牛的工具是用報紙摺起來的圓錐形紙袋,有“大”和“小”兩種,大紙袋5毛錢,小紙袋2毛錢。 我們買了一袋香噴噴的蝸牛,用別針把蝸牛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那時候,肉油缺,大人們為了充飢,不浪費油,經常下河抓螺螄。
我的家鄉有兩條最重要的河流,一條是北運河,另一條是潮白河。 夏季,兩條河流都充滿了槽水,也是蝸牛豐富的季節。 晚上10點,大人們拿著洗臉盆到河邊抓螺螄。 其實,所謂“抓”,就是到河邊,把蝸牛乙個個“憋”進洗臉盆裡。
那時候怎麼會有這麼多蝸牛! 你可以在半小時內“握住”一盆蝸牛。
回家後,應將蝸牛放入水中“吐出泥漿”。 一般來說,需要“嘔吐”一天一夜,在此期間至少需要“清洗”四五次。 每一次,蝸牛都會“吐出”很多“泥巴”。 你必須等到“水清澈”才能煎蝸牛。
香河炒螺螺不是“炒”,首先是“炒”。 蝸牛應在鍋中用水冷卻,用大火煮沸,煮沸後5分鐘將水放入冷水中。 據說,如果直接煮鍋,蝸牛很容易“折斷”。 在冷水下鍋,然後將其舀入冷水中,在熱中膨脹和收縮,然後就可以將蝸牛撥出“整體”。
再把蝸牛撈出來,蝸牛已經是“熟蝸牛”了,卻沒有味道。 下一步是將蝸牛瀝乾,將鹹湯倒入大鐵鍋中,放入乾辣椒,將蝸牛倒入其中翻炒。 幾分鐘後,就可以吃到熱氣騰騰的“香蝸牛”了。
我一直以為,香河的蝸牛之所以“香”,是因為湯汁鹹的。
香河的鹹湯是用醃製的芥末頭做的。 每年秋天,香河人都會在大桶裡醃芥菜頭。 疊上一層芥末頭,撒上一層粗鹽; 再鋪一層芥末頭,再鋪一層粗鹽,直到大桶裝滿。 密封大桶,一周後,芥末頭會“枯萎”,一整桶“鹹湯”就會被醃製。 清明節第二年,鹹湯煮涼,鹹湯要煮得特別“亮”,然後倒回大桶裡,等到夏秋兩季再炒螺,在鹹湯裡炒過的蝸牛就是香河人愛吃的“香蝸牛”。
吃“香蝸牛”會讓人上癮,吃完還會想再吃一次。
在很多地方,我吃過當地的炒螺,覺得“香味”不是螺螺的香味,而是調味品的味道。
幾年前,當我回到家鄉時,我發現吃蝸牛時不再是“香蝸牛”的味道。
學習過但無法理解。
兒時的玩伴何柏松告訴我:“這些年河水乾涸了,我們現在吃的螺螄不是本地的螺螄,而是從外面運來的。 ”
就算是外地的蝸牛,難道就不能做出“香蝸牛”的味道嗎?
何柏松道:“你以為蝸牛的香味只是因為湯的鹹味,其實最重要的是蝸牛本身。 想想看,我們吃的最好的蘿蔔,只能在沙沃的土地上生產,沒有沙沃,蘿蔔就不再酥脆甘甜了。 ”
何柏松的話就像太陽穿透雲霧,照亮了我的思緒,我想到了“淮南南桔子是淮南,北方桔子是桔子”的道理。
2020年後,國家治理河流,大運河和潮白河終於告別了多年乾涸的歷史,河水將再次充滿水。
我又回到了香河縣,又吃了“香蝸牛”,又一次找到了味道......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種滿足感讓我興奮了很多天。
香蝸牛,香河香蝸牛真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