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江西科技大學教師賴章生偶然讀到一篇《唐一珍烈士的回憶》一文。
其中一句話讓他深感震驚:“唐一珍烈士有兩個孩子,第乙個女孩叫葉萍,出生於1931年12月30日,長征時被寄養在鹽都。
如果她還活著,她現在已經50歲了。 ”
賴章生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後,立即給全國政協副主席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我母親可能是你的女兒......雖然信中沒有提到,但賴章生為什麼對自己的身份如此肯定?
他的母親有什麼樣的曲折? 真的是***的女兒嗎? 為了尋找答案,賴章生讀了這篇文章,寫了一封信去找親人。
1987年7月的一天,賴章生正忙於工作,突然,負責管理資料室的黃玉祥走近他,請他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風的紅旗展》第二輯中的一篇文章——《唐一珍烈士的回憶》。
你看這篇文章的描述,像媽一樣嗎? ”
原來,賴章生和黃玉祥是鄰居,從此他們的故事就一直聯絡在一起。 賴章生的母親住在黃玉祥家的時候,黃玉祥聽說了賴章生母親的傳奇經歷。
她一直記得,在資料室整理書籍時偶然發現了這本書。 她立即把它交給了賴章生,希望能幫助他了解自己的人生經歷。
賴章生雖然不相信,但還是出於禮貌翻了翻,沒想到竟然看到了什麼讓他震驚。 原來,這篇文章所寫的和他母親的經歷一模一樣!
賴章生從母親口中得知,母親確實是長征時期寄養的,文章中提到的野雞之都,也是母親居住的首都。 這一發現讓賴章生感到驚訝和感動,也讓他對母親的人生經歷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看了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後,賴章生發現文章中的各種線索都指向母親是烈士唐一珍的女兒,***。
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可能是事實。 為了不讓母親後悔,也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他決定給***寫一封信。
然而,他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他在7月份寄出這封信後沒有收到對他的信的答覆。 就在他幾乎放棄希望的時候,江西省的人和***的兒子找上門來,對他進行了詳細的檢查。
經過50多年的分離,賴章生的母親“葉萍”終於與父親團聚***。 那天,老先生一改往日的淡定,緊緊握住女兒的手,眼淚無聲地落下,這是對父女家庭關係的最好註解。
那麼,父女倆當初是怎麼分開的呢? 回想起來,那是孩子們突然失去聯絡的時期。 時間要追溯到1931年12月30日,當時***的妻子唐一珍在瑞金鄴坪區革命區工作,碰巧生了乙個女兒,於是給孩子取名鄴萍。
然而,革命形勢逐漸變得緊張,在第五次反圍剿戰役失敗後,紅軍發動了重大戰略轉變,即長征。
**決定暫時與唐一珍分開,因為唐一珍懷孕了,不能隨軍行動。 為了讓女兒得到妥善照顧,唐一珍將孩子託付給了靠譜的朋友張德萬,希望他能把孩子帶到瑞金郊外的鄉下寄養。
張德萬領著孩子走後,唐一珍順利生下了乙個兒子,給他取名“小丁”。 然而,她不得不很快回到戰場,把孩子留在了照顧她的范家。
從那時起,唐一珍繼續在游擊隊中戰鬥,直到1935年1月,她的隊伍被包圍,她也被俘虜。 但憑藉她的智慧,她設法逃脫了。
由於長時間的疲憊,唐一珍身體疲憊,再加上對地形的不熟悉,在1月30日黃昏時分,她再次落入敵人之手,遭受了嚴刑拷打。
敵人試圖讓她透露紅軍集結地點,但她堅決不肯讓步,無論怎麼折磨,她都不肯說出真相。 最終,年輕的紅軍女戰士唐奕珍英勇犧牲,年僅26歲。
長征結束後,由於通訊條件的限制,**並不知道妻子已經去世。 直到1943年,他才從何毅那裡得知了妻子的事,這個訊息讓他大吃一驚。
他後來回憶說:“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能流淚了,不管是喜事還是傷心事。 雖然他的妻子去世了,但他從何毅那裡得知他們有兩個孩子,其中乙個被寄養在當地村民的家中。
他們的女兒被乙個叫“好媽媽”的男人收養,起初住在惠昌,後來搬到了甘縣江口,從那以後她就杳無音訊。 **一直想找孩子,但時代動盪,革命形勢急迫,他沒有機會。
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才擔任中共書記、中共宣傳部長、副總理,國家才逐漸安定下來。
他立即派人去找,但最後還是找不到。 儘管一波三折,**從未放棄尋找自己的孩子,最先找到的就是被樊家寄養的兒子——“小丁”。
小丁被收養後,改名為范家定。 養父母沒有隱瞞他的身世,而是在小丁15歲的時候告訴了他真相,並把當年唐一珍的遺物交給了他。
這些遺物其實很簡單,只有一條毯子、乙個銅盆和一塊藍布包裹。 這藍布包上有些字跡模糊,浸泡在漂白粉中後,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寫著“唐一珍”兩個字,這是唐一珍的筆名。
最後,范家定見到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對這個兒子很滿意,對養父母也很感激。 他甚至表示,要遵照妻子的遺願,讓兒子隨范家姓。
面對這種情況,范家自然不會同意。 於是,**提出了乙個折衷方案:“這孩子既是陸家,又是范家,所以還是讓他姓陸凡比較好......於是,兒子改名為“陸凡嘉定”,進一步拉近了兩家的關係。
不過,**松了一口氣,又有些擔心,女兒葉萍還是不見了。 陸凡嘉定很快察覺到了父親的情緒,經過詢問,得知自己還有乙個姐姐。
無論如何,他決定找到他的妹妹。 只可惜,“好媽媽”和葉萍都沒有訊息。 直到後來,賴章生髮來一封信,一家人才團聚。
至於為什麼***沒有立即回覆,那是因為他當時在外面工作,沒有及時看到。 當他看到這封信時,他立即安排了事情。 其實,這麼久沒能找到葉平,也是巧合。
53年前的懺悔沒有成功,但血緣關係並沒有消失。 現在,當我們團聚時,一切都彷彿是昨天。 曾經被稱為“好媽媽”的男人名叫張德萬,在她年輕的時候給了葉萍母愛,葉萍一直把他當成“好媽媽”。
然而,由於個人原因,張德萬被迫回到家鄉,將葉平託付給村里的村民。 因為村民們不知道“葉萍”這個詞,所以都叫她“葉萍”,這也是她名字的由來。
葉平的身份一直是個謎,直到賴章生的一封信透露了其中的一部分。 然而,她的身份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她的父親張德萬身體不好,不久後就去世了。
沒有怨言,沒有遺憾,葉萍先是大家,然後是小家庭,雖然五十三年後與父親團聚,但她心中只有對父親的依戀,她沒有抱怨。 面對**,她說:“他知道這是為革命做出的犧牲,我理解。 ”
在革命年代,許多英雄為了完成革命的艱鉅任務,不得不將自己的孩子寄養在普通農民的家中,這在當時是很普遍的。
**就是乙個例子,1939年他率軍進山東開闢抗日根據地時,妻子林月琴為他生了乙個兒子。 然而,當時的嚴峻形勢讓他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只好將他們寄養在村民家中。
直到兩年後,情況穩定下來,他才把孩子帶了回來。 最令人心酸的是,由於革命任務繁重,全家人都忘記了羅東進的生日,直到1989年,梁碧野在整理日記時,偶然發現了羅東進的相關記錄,這才知道羅東進的生日是2月14日,但此時他已經40歲了。
比如主席***,他的女兒李敏1936年出生在陝西省,由於當時局勢緊張,而何子珍遠在蘇聯**,所以在女兒不到四歲的時候,他就把她送到蘇聯與妻子團聚。
當時,毛岸英和毛安慶也在蘇聯,賀子珍獨自帶著三個孩子在莫斯科度過了許多寒冷的冬天,年幼的李敏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
有一次,當兄弟倆指著學校裡的***雕像告訴李敏這是他們的父親時,李敏不相信,說哥哥在騙她。 因為母親從來不提這件事,直到後來她才知道哥哥們說的是真的。
然而,許多英雄在將孩子放在別人的家中後不久就去世了。
中國致力於尋找烈士家屬,防止孤兒出現,特別是在2021年4月2日“烈士尋親公共服務平台”開通之際。
通過大資料和新**的力量,在短時間內找到了61位烈士的親屬和後代,這是對我們無私奉獻和犧牲烈士的最好紀念。
他們的事蹟將永遠被銘記,他們是我們的英雄,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沒有這些勇士,我們的生活就不會如此平安寧,新中國也不會如此繁榮昌盛。 因此,我們要深切銘記他們的事蹟,向他們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學習,相互激勵,共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