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新聞(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楊杰、記者範維晨)“在'雙碳'目標下,以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主導的可再生能源是實現低碳發展承諾和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新型電力體系的關鍵和實現零碳電力體系的主力軍。” 1月8日,在主題為“中國碳中和目標下風光技術前景”的報告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何克斌提到,隨著風光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技術成本、 風光發電全產業鏈的安全工藝和生態效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根據《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以下簡稱《報告》)報告,2024年以來,隨著我國風電和光伏技術裝備的不斷加強,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裝機規模不斷擴大,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發展成效顯著。
從報告資料來看,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眾多研究估計,風能理論年發電潛力約為2.9至44億千瓦時,約為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的4-6倍。 太陽能光伏的理論年發電潛力約為67至101億千瓦時,約為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的9-13倍。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環境學院教授、報告總召集人盧習指出,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越來越頻繁,如何對風光發電比例高的電力系統進行準確預測和預警,確保電力系統的可靠性, 如何實現低生態環境影響,建立風能、太陽能大開發的生態友好型開發管理標準,也將是當今研究的重點。
另乙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產能過剩。 國家氣候戰略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李俊峰提到,目前市場一直傳聞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部分行業出現恐慌性拋售,導致過剩。 因此,李俊峰呼籲市場客觀理性看待產能過剩問題,從產能利用角度看待產能平衡問題。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的最新分析,預計到2024年,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容量將達到15兆瓦左右,到2024年將達到20兆瓦。
報告建議,未來風電技術和產業鏈的發展應提高基礎製造業的工藝水平和材料製造水平,加強國產品牌的替代和應用; 完善風電電子晶元基礎設計製造工藝,進一步推動風電智慧型化發展; 支援和推動風電行業公共驗證平台建設; 開發新工藝、新材料,推動行業邁向零碳時代; 鼓勵和推進“風電+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中國青年報社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