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茨讓我們陷入了兩難境地
當我看到朔爾茨出現在電視上時,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知道為什麼嗎? 近代以來,中德兩國的關係可謂是“相愛相殺”。
德國在歷史上曾多次入侵和羞辱中國,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強迫中國簽署《天津條約》,普魯士脅迫和誘使中國在1860年初簽署《通商條約》。
十年後,德國統一並繼承了《中商條約》,這是德國與中國簽訂的第乙個不平等條約。 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這些記憶仍然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中。
德國幫助中國維護領土完整,中國**表示感謝,同意德國在中國開設租界,10月3日,德國在漢口設立了在中國的第乙個租界,面積為600英畝。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駐華公使沈克向清朝總理衙門遞交照會,以德國在抗日戰爭中“逼日退遼(東半島)”有“功”為藉口,要求清朝**讓步,要求給予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
清**命令天津海關路與德國駐天津領事就租界的劃界進行談判。 同年9月13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盛宣懷與天津海關陳李敏(Yizuokun)與德國領事斯根德簽訂《天津條約港口特許權協議》,允許德國在天津建立永久特許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趁機擴大租界範圍。 次年,德國逼迫清**簽訂《促銷特許權合同》。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都督袁世凱派天津海關總督唐少義接管聯軍衙門時,德租界當局已將德軍占領的土地劃入新界。
擴建後,德租界東以海河為界,北以英租界為界,南以瓊州路為界,從霞房南延伸至今堤道附近,北至瓊州路,西界沿今廣東路向西至馬場路。
總面積為2,304英畝(德國租界面積的記錄各不相同,仍有2,434英畝,2,440英畝和4,200英畝等各種理論)。
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遇害,導致清朝與德國發生外交爭端。 隨後,在1898年,清廷與德國正式簽訂了《膠州租界條約》,將膠州灣租借給德國,租期為99年。
該條約開創了外國列強在中國租賃土地的先例,導致德國、法國、英國等列強相繼在中國租賃土地,對中國的領土主權構成嚴重威脅。
八國聯軍在北京大肆掠奪,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毀壞了珍貴的文物。 清朝**被迫支付鉅額賠款,德國從中獲利。
德國作為乙個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清朝派往歐洲的第乙個外交使團是購買新的**。
代表團首先抵達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大國。 然而,英法兩國對待中國使團卻非常傲慢,甚至嘲笑和鄙視中國使團代表的辮子。
然而,當代表團的代表來到德國時,他們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氣氛。 德國人以熱情友好的態度對待使團代表,沒有任何歧視。
在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克虜伯公司,該任務從上到下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德國人給出了細緻入微的解釋,彬彬有禮,體貼周到。 參觀結束後,舉行了高層宴會,隨後進行了合影留念。
德國人還一再強調,他們無意入侵中國。 這種對中國的尊重和友好態度,使代表團代表對德國產生了深深的好感。
1.為了提高國防實力,清朝與德國密切合作,成為重要的武器進口國。 其中,李鴻章引進的克虜伯炮射程強,威力大,成為清代海防的重要支柱。
這些大炮的購置和維護成本極其巨大,光是購買就要花費600萬單位**,再加上建堡和人員培訓的費用,清朝的**報酬驚人。
2.清朝為了提高軍力,從德國引進了大量的克虜伯加農炮,其中李鴻章牽頭的引進專案共採購了328門加農炮,每門重44噸,槍管長度為11門2公尺,最大射程近20公里。
這些大炮的購置成本達到了600萬**,再加上炮台建設和人員培訓的費用,清朝**在這些大炮上投入了驚人的資金。
這些大炮成為清朝在中國沿海城市海防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骨幹的作用。
1891年,張志東為新軍的建設採購了先進的**,他選擇了德國1888年委託步槍。 他委託特使駐德與德國商人溝通,並計畫引進材料和裝置用於槍枝的自產。
但是,負責談判的人員中缺乏專家,當時的清朝盲目崇拜毛瑟步槍。 於是,德國商人趁此機會,謊稱這把槍是毛瑟工廠的產品,結果,清***很快就簽下了這筆大額交易。
事實上,這支步槍雖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但它有嚴重的缺點,比如發射十幾發子彈後容易過熱,甚至有可能爆炸。
清**從沃爾克強造船廠購買了兩艘鐵甲艦,其中一艘是英國人的"Inflecil"不,德國的"薩克森"該數字是主設計。
這種結合兩艦優勢的鐵甲艦方案,使這兩艘艦艇成為北洋海軍的核心力量,定遠艦和鎮遠艦。 兩艘船的排水量為7220噸,動力系統由八台鍋爐和兩台三缸往復式蒸汽機提供,速度達到145節。
該艦裝備有4門量身定製的305公釐大口徑火炮和兩門150公釐火炮。 船體包裹在305-355公釐鐵甲中,保護了彈藥庫和動力系統。
此外,李鴻章一直想要的魚雷艇也安裝成功了。 這些船載有兩艘船,每艘船的排水量為15一艘速度為 7 節的 15 噸魚雷艇配備了兩個 14 英吋魚雷發射管。
兩艘定遠級鐵甲艦總造價340萬兩**,包括魚雷艇、主炮、魚雷發射管、人工等雜費。 後來,清**又花了1739761兩,在德國訂購了更先進的靖遠號和萊源號。
海榮號是一艘屬於清朝的船,在第一次中日海戰後從中國訂購到德國。 排水量2950噸,配備3門150公釐克虜伯速射炮、8門105公釐克虜伯速射炮(每側4門)、6挺37公釐哈奇凱斯機槍、1門60公釐克虜伯營炮、3具14英吋魚雷發射管,最高航速20節,功率7500。
在當時,這艘**是絕對的主力艦,儘管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世界著名艦艇相比,它可能顯得有些不起眼。 有三艘海榮級巡洋艦(還有同級的海愁和海辰),三艘**加起來排水量約9000噸,是中國海軍的絕對主力,被譽為中國海軍四大天王,4500噸級的海楂共同構成了抗戰前中國海軍的核心力量。
清末新政時期,湖廣都督張之東、直隸都督袁世凱等人奉命訓練一支新軍,在歷史上被稱為“新軍”。 這支軍隊的訓練和裝備採用德國模式,由德國教官負責。
每個城鎮(師)配備五發毛瑟步槍和德國製造的克虜伯槍,每個協會(旅)還配備德國式山炮。 至關重要的是,每個城鎮至少有 120 門火炮和重機槍營,每個營都有 24 挺馬克核心重機槍。
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清朝還建立了許多現代軍事院校,如北洋陸軍裝備學院、北洋興鷹將軍本校、陸軍師範學校等。
這些院校擁有參謀、測繪、軍醫、馬醫、軍械等多種專業,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曾獎勵乙個德國人三頂,他就是漢納根,第一位援華軍事顧問。
他為晚清新軍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他監督的虎裡山炮台也能夠抵抗日軍的進攻,直到1937年。 總的來說,新軍是清朝最後一支具有戰鬥力的正規軍,它的出現和發展不僅標誌著清朝軍事現代化的開始,也為中國軍事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1921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中德關係逐漸加深。 兩國簽署了《中德協約》,廢除了不平等的權利和特權,隨後又簽署了《中德關於工業和其他產品交換原材料和農產品的條約》、《河圄條約》和《德華信用貸款合同》。
這些條約使德國能夠向中國提供低息貸款、工業品、科技和人才,而中國又需要提供資源和農產品作為交換,並承諾從德國借來的錢將主要用於購買德國裝置。
這些條約的簽署解決了由於財政赤字過大而無法向國際借款的國民**的困難。
20世紀20年代、30年代,中德兩國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近四年來,中國從德國採購了大量**裝置,佔採購總量的40%。
1930年,中國和德國的數量高達3德國擁有4億馬克,佔中國能源進口的50%以上。 在此期間,德國顧問指示中國人民按照德國的軍事訓練標準重組和組織國民革命軍,其部分部隊達到了德國的標準,如第3、第6、第9、第14、第36、第87、第88和教學團,以及稅務警察團。
這些部隊被認為是當時國民革命軍的主力。 在此期間,德國向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包括5000萬馬克的武器,5300萬馬克的緊急訂單和4400萬馬克的武器,包括俯衝轟炸機。
此外,德國還幫助中國進行了工業現代化,並成功製造了先進裝置。 然而,在1941年,德國宣布承認王傀儡政權"平等"這段關係結束了。
3)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聘請了一批德國顧問指導軍隊建設。其中包括國防軍之父漢斯·馮·西克特(Hans von Sickert)和軍事顧問法爾肯豪森(Falkenhausen)。
法爾肯豪森具有獨特的戰略眼光,他以四川為大後方的持久戰計畫對人民在長江以南的防禦體系建設具有重大影響。
儘管納粹德國在1938年決定撤回其軍事顧問並中斷合作,但一些德國顧問選擇留在中國幫助抵抗侵略者。
例子包括斯坦因上尉、斯托爾茨納少尉和蔣介石衛隊司令斯特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始終站在正確的一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試圖將中國推向戰爭,以擴大他們的陣營。 1917 年 2 月,德國開始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協約國和中立國的船隻,包括那些將中國勞工運往歐洲的船隻"阿托斯"造成大量中國人死亡。
獲悉此事後,中國**於2月9日向德國提出申訴。 雖然中國沒有直接參戰,但段祁瑞內閣於5月1日正式對德宣戰,大批中國工人作為軍事輔助參戰。
最終,中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戰勝國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雖然中國名義上有兩個**,即重慶的蔣介石**和南京的王精衛****,但軸心國承認王傀儡政權,而協約國承認蔣介石**。
因此,沒有乙個國家對中國宣戰。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事實上,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中國的主要敵人是日本,但中國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最終在 1945 年 8 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勝利。
5.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戰後德國的關係始於1949年10月27日,當時兩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英勇抵抗了美國、南韓、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埃及、法國、希臘、盧安達、荷蘭、新加坡、菲律賓、南斯拉夫、泰國、土耳其、英國等17個國家的軍隊,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只有一支醫療隊通過紅十字會派出, 當他們到達時,戰爭已經結束了。
3)在20世紀50-60年代,西德沒有與台灣的蔣介石政權正式建立官方關係。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隨後德國外長謝爾和外長季鵬飛在人民大會堂發表了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德國引進了許多先進技術,包括汽車、電子辦公、家電、工業、食品、服裝及配飾、醫療、銀行、軍事技術、航空等領域。
這些德國技術為我們走向全球開闢了新的視野。
在默克爾總理的領導下,中德兩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和政治聯絡,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默克爾總理已12次訪華,充分體現了兩國密切的友誼與合作關係。
朔爾茨擔任德國總理期間,儘管中德密切合作存在疑慮,但中德政治上相互支援、經濟互補的基本形勢並未改變。
朔爾茨頂住巨大壓力來訪中國,確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