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人民的命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與國民黨軍隊的較量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這一事件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發揮了開創性的作用。 雖然失敗是歷史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從軍事角度來看,蔣介石作為實際的軍事統帥,無疑負有重大責任。
1936年,一位美國記者在延安採訪他時,問他如何看待蔣介石作為一名軍人。 ** 蔣介石,乙個可憐的外行戰術家,在戰略方面可能稍微好一點。
他過分依賴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和鬥志,在武漢戰役中,他使用拿破崙戰術攻擊敵人的防禦工事,導致自己的部隊被徹底擊潰。
1926年夏天,**在廣州見面**,他們談到了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情況。 黃埔軍校由孫中山在廣州創辦,國民黨軍隊成立後,地方軍隊更名為國民革命軍。
第一軍由黃埔學生組成,由蔣介石指揮。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發動北伐戰爭,下列8個軍。 雖然當時大家的思想認識並不完全一致,但他們都加入了革命軍,他們的目標是推翻軍閥,實現國家統一。
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他們分三路,擊敗了吳佩孚的軍隊,占領了多個城市,並在湖北的亭寺橋和河勝橋與吳佩孚的主力進行了決戰。
軍隊還在江西和江蘇擊敗了孫傳芳。 1926年8月,吳佩孚的直軍在湖南慘敗,其餘部隊撤退到武漢。
當時,武漢將三個師集中在吳佩孚的直系之下。 ** 蔣介石指揮乙個師的攻城行動,其實應該是武昌之戰。 進入湖北戰爭後,國民革命軍基本上連續打贏了,特別是在武漢戰役中,先後攻打漢口和漢陽,唯一更難攻克的就是武昌城。
武昌城 城內,吳佩孚的直軍駐紮著一萬餘人,使武昌城堅不可摧。
然而,對於武昌城,蔣介石最初希望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
1926年,北伐軍英勇遠征,但在攻占武昌的戰鬥中遭遇挫折。 8月31日,北伐軍追擊勝利,到達武昌城,但由於攻城階梯不夠長,士兵們成了活靶。
無奈之下,李宗仁下令撤退。 北伐軍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於9月3日再次用長梯進攻武昌,但這次他們低估了長梯的重量。
每架長約兩丈長,重達一百多斤,要用兩架連線起來,才能搭上三四丈長的竹梯。 攻城期間,勇士隊伍前進,但在城內蛇山上,守軍大炮猛烈轟擊,士兵們抬不起重達一百多斤的長梯,只好撤退。
9月3日晚,蔣介石親自趕到於家灣火車站指揮行動,下令在48小時內攻占武昌。 但是,他在下達命令時並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除了提供鉅額賞金外,並沒有解決攻城裝備的問題。
無花果9月5日凌晨3時許,北伐軍再次向武昌城發起進攻,但仍無法突破城內守軍。
蔣介石在做出巨大犧牲後才意識到武昌易守難攻,孫傳方組成五省聯軍相繼進入江西,於是下令將北伐軍主力調往江西,趁孫傳方站穩腳跟,先一步擊敗他們, 並採取了對武昌城的圍攻策略。
經過40多天的圍攻,北伐軍終於成功攻占了武昌城。 然而,蔣介石並沒有從這次失敗中完全吸取教訓。 進入江西戰場的北伐軍仍面臨諸多困難,在後來的南昌戰役中再次出現指揮失誤。
**是**談到蔣介石率北伐軍到江西後的情況:“在南昌,他又重蹈覆轍。 他攻打孫傳芳防守的城池,不服援軍,動用第一師。
孫傳芳撤退,讓蔣介石進入部分城市,然後反擊,將蔣介石的軍隊逼入城牆和河流之間的陷阱。 蔣介石的軍隊被殲滅了。 蔣介石有三個師,即第1師、第2師和第21師,但他只使用了第1師。
**(現為東征紅軍參謀長)當時指揮第21師。 蔣介石的愚蠢讓葉感到厭惡,不久後他就離開了指揮部。 ”
北伐軍在武昌與吳佩孚對峙後,蔣介石率領北伐軍主力進入江西,這個命令下達得非常及時。 當時,孫傳芳的軍隊還沒有準備好,北伐軍在江西取得了乙個又乙個的勝利。
然而,蔣介石犯了乙個錯誤,他注意到,儘管北伐軍連續取得勝利,但孫傳芳的軍隊仍然控制著南昌、九江和南潯鐵路沿線的關鍵點。
他急忙下達命令:“一周內攻占南昌,十日之內到達九江,與湖北省會合,再與中州會合。 這個主意是好的,但他忽略了北伐軍主力尚未完全到達的現實,孫傳芳仍然具有軍事優勢。
9月19日,北伐軍在蔣介石不切實際的命令下進攻南昌。 經過兩天的激戰,守敵全軍覆沒。 然而,孫傳芳在九江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收復南昌。
三天後,在孫傳芳的指揮下,北伐軍付出了沉重的犧牲,未能守住南昌。 儘管南昌得失慘重,但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徹底奪取南昌的念頭。
然而,他完全無視客觀事實,受到孫傳芳的干擾,使第二次南昌之戰仍然失敗。 10月4日,蔣介石下令進攻南昌。
這一次,北伐軍雖然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戰略戰術,在進攻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優勢,但孫傳芳為了守住南昌,在這裡囤積了重兵。
更關鍵的是,蔣介石在圍攻過程中沒有注意及時控制南潯鐵路,導致孫傳芳得以源源不斷地派出援軍。
在孫傳芳的北伐軍與南昌城守軍的決鬥中,蔣介石不得不下令撤圍南昌。 這次失敗使蔣介石的威望一落千丈,在與蘇聯軍事顧問加倫的幾次交流中,他感到非常沮喪。
他的挫敗感使他甚至威脅要自殺,但最終在加隆的安慰下恢復了情緒。 在蘇聯顧問的協助下,他重新動員軍隊,攻占了九江,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發動了工人武裝起義,這讓孫傳芳意識到失敗是必然的,他逃回了南京。
** 蔣介石不是乙個合格的戰術家,但他也許更適合作為戰略家。 因為在蔣介石在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他的軍事思想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融合了歐美等國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
他強調國防的重要性,認為沒有國防就沒有國家,他的一套思想為後來的抗日戰爭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日本軍事實力較強的時候,他更加注重戰略後方的建設,明確提出了防禦性國防的方針, 把整個社會建設成乙個戰鬥體。
蔣介石認為軍隊建設是國家建設的核心,特別重視軍隊建設。 他提出了育兵超教幹部理論,認為將領打仗就是打仗,於是創辦了第一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和軍支學校,並親自擔任校長。
他還根據不同時期的軍事任務,建立了軍官訓練團,以加強對軍官的教育。 同時,他還注重軍隊的現代化,引進歐美國家技術武器,建立戰時聯合後勤體系,方便各軍種和武器的供應。
此外,他還組織了海軍和空軍,提出了“三點軍事,七點政治”的口號,配合軍事建設。
* 命令是天才下達的,但卻是傻瓜執行的。 ”
蔣介石在內戰初期的策略應該是速戰速決,這並不是乙個錯誤的決定。 他很清楚,國民黨內派系很多,持久戰對他不利。 因此,他制定了詳細的戰術指導,如根據第一旅的兵力保持行軍速度,嚴格遵守戰術原則,如部署前衛和側翼警衛。
此外,他還有具體的戰術指導,如“口袋戰術”、“反口袋戰術”、“強牆清牆”、“主動攻擊”、“防守中進攻”、“防守中進攻”等。
然而,這些機械化的命令無法應付瞬息萬變的戰場,而且由於通訊不發達,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即使蔣介石根據前線的報告下達指令、下達命令,但到命令下達的時候,情況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師長有時因為害怕被軍法審判而知道蔣介石的命令是錯誤的。
郭如貴、李宗仁曾表示,由於通訊技術有限,戰場形勢變化迅速,蔣介石雖然會根據前線的報告來指揮軍隊,但實際上下達的命令往往已經過時。
一些軍事指揮官害怕被軍事法庭審判,即使他們知道命令是錯誤的,他們還是這樣做了。 因為這個問題,**體系的將領們普遍知道,蔣介石的命令往往會導致失敗。
但是,他們擔心不執行命令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因此,他們選擇讓蔣介石直接指揮,萬一失敗,最高統帥將負責。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軍隊的策略往往不是最好的,將領的能力也有限。 雖然胡宗南、劉志等將領在戰場上有所作為,但在蔣介石的領導下,他們的才華逐漸消失。
解放戰爭期間,唯一能被提及的國民黨將領是杜玉明,蔣介石對他寄予厚望,在三大戰役中擔任消防隊長。
1948年8月3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對將領們怨言:“你們為什麼不能有一點獨立的能力。 ”
為了響應校長的號召,杜玉明提出了戰役計畫,希望集中華東主力和中原野戰軍,打擊敵人,收復山東,牽制華中第一土匪,防止其向東轉移。
這個計畫在當時看來是可行的,但當杜玉明帶著計畫去找顧祝桐批准時,卻遭到了冷遇,顧祝桐不敢批准這個計畫。
這時,蔣介石突然改變了主意,看到了錦州的危機,攔住了杜玉明,讓他不要執行這個計畫。 就這樣,在蔣介石、顧祝同的反覆商議下,徐州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停在原地,動彈不得,失去了重要的戰士。
蔣介石親身**導致了國民黨軍隊的失敗,杜玉明對此深有體會。 他認為蔣介石不能集中精力大局,每天只能依靠官邸的報告和主觀的、武斷的指示來指揮,導致前線部隊司令員無法服從,甚至犯了違命罪。
此外,蔣介石集團內各封建派系相互制約,只關心小集體,不關心整體,只想自救,不關心大局。
這種矛盾的鬥爭貫穿了國民黨軍隊作戰的整個過程。